1962年11月的一天,正在北京中南海工作的毛泽东突然收到中央办公厅转过来的一条消息:向振熙老人已于11月15日去世

惊闻噩耗,毛主席显然十分震惊,他缓慢放下手头的工作,久久不语,手中的香烟却是一根接着一根,不断地燃烧熄灭。

向振熙,不仅是毛泽东的师母,还是妻子杨开慧的母亲,他的岳母。

在烟雾缭绕中,往事就像潮水一样涌上心头,48年前的一幕幕场景渐渐浮现在眼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还是1914年的时候,21岁的毛泽东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那时的他初露峥嵘,深受当时著名伦理学家杨昌济的器重。

在一次前往杨家拜访恩师时,在杨昌济居住的寓所中第一次见到了师母向振熙和年仅13岁的杨开慧

对于毛泽东的大名,向振熙早已有所耳闻。

在她帮助丈夫整理书桌的文案时,总能看到丈夫一笔一画圈圈点点地批改学生的作业,映入她眼帘最多的名字就是毛泽东。

在平常生活中,她也总能听到丈夫对毛泽东的不吝赞美之词。

因此当毛泽东登门拜访时,她对丈夫的这位得意弟子总是热情相待。

向振熙出身名门,平江砖屋向家是当地著名的“书香门第”,从祖辈开始就潜心于宋明理学的研究,造诣颇深。

深受族中思想文化熏陶的向振熙颇具“大家闺秀”之姿,在她身上既有中国传统女性的温良恭俭,又有现代女性的明理懂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03年时,屡试不第的杨昌济为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撇下五岁的杨开智和两岁的杨开慧,跟随当时国内盛行的“留洋热”远赴日本留学。

家中的顶梁柱一走,所有的重担全都压在了妻子向振熙的身上。

临行前的那天晚上,向振熙含着泪帮丈夫收拾行李,并将自己省吃俭用存下来的一点积蓄全都塞在了他的手中......

在丈夫留洋的10年中,向振熙一个人含辛茹苦地将开慧兄妹俩拉扯长大,既当爹又当妈,她不仅独自一人赚钱养家,还承担起了教育子女的重任。

后来,在丈夫来信的鼓励下,已经40岁的向振熙不顾世俗的偏见,毅然和女儿一起走进学校读书学习。

知识渐渐开拓她的视野,对她的人生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十年含辛茹苦,向振熙不顾丈夫重托,将开慧兄妹抚养长大,但是她脸上的皱纹却多了起来,头发也白了许多,不过这些她都不在乎。

1913年,她苦等十年的丈夫终于学成归来。

此时的杨昌济已然成为国内知名的伦理学家和教育家,他拒绝了北洋政府和湖南政府的高官厚禄,决意在湖南师范学校中教书育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夫妻十年重逢,她没有邀功更没有埋怨,她像往常一样精心照料丈夫和孩子,倾尽全力支持丈夫培育救国救民的良才。

此时的湖南师范学校可谓是藏龙卧虎,这里集结着一批文采四溢、品德优良的严师和忧国忧民的热血青年,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是杨昌济门下最为得意的几个弟子,尤其是毛泽东,他曾在自己撰写的《达化斋日记》中如此评价过:“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

每逢周日,杨昌济常常邀请这些有志青年到他的家中,或探讨学问,或评思想道德,或论天下大事,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作为师母的向振熙则是不停地在书房和厨房间来回奔走,端茶倒水,递送瓜子水果,每当聊到饭点,向振熙总会提前做好可口的午饭,留下他们在家中用餐。

在一众学生中,才华横溢、坚毅刻苦的毛泽东,在向振熙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18年6月,应北大校长蔡元培的邀请,杨昌济前往北京大学中担任伦理学教授,举家迁往北京。

临行那一天,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等一众新民学会的会员不顾烈日炎炎,一同聚集在湘江码头,与杨昌济和师母向振熙一一惜别。

在那个交通不便、只通书信电报的年代,很多人都以为这次分别,不知下次再见何时,离别之情愈发浓烈!

尤其是站在旁边的杨开慧和毛泽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个月后,在北京大学鼓楼内,18岁的杨开慧正伏在窗边的案头上给毛泽东写信,分别两个月的时间,思念之情日益渐增,唯有书信往来才能探知双方音讯。

正在她笔随情走,尽诉相思之情时,一阵突兀的敲门声,将她的思绪打断,她像往常一样快速起身开门迎客,却不知道这次开门着实是吓了她一跳。

开慧”,一声亲切而又熟悉的声音过后,映入眼帘的竟是那个日思夜想的毛泽东。

呦,吓了我一跳”,杨开慧嘴上没有说什么,心底却乐开了花。

一阵竹帘声,杨昌济和向振熙闻声而出,面带笑容,乐呵呵地迎了出来,毛泽东见状慌忙走过去躬身行礼,向老师师母问好。

而杨开慧却早已打好洗脸水在旁边等候,好让这位因急忙赶路而大汗淋漓的毛泽东洗把脸。

原来,前段时间北大校长蔡元培吴玉章等人发起了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喝过洋墨水的杨昌济便趁这个机会希望自己的得意弟子们也能出国留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毛泽东遂同十多位新民学会的成员一起来到北京,为赴法留学做准备工作。

一番简单的寒暄后,杨昌济希望毛泽东能够进入北大继续深造,毛泽东听到此言,想了一下急忙回复道:“多谢先生,不过......

还未等到毛泽东说完,杨昌济紧接着说道:“学费不用你担心,我出。

毛泽东听后十分感动,“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我年纪大了,不想再当学生了,想做点事情。

你才25岁,算什么大”,老师语重心长地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两人“争执不下”之时,师母向振熙笑着走过来说道:“润之啊,你是不是还没有住的地方?我看呐,你先把行李搬过来,就住西屋,上学的事再慢慢商议。

我看可以”,说着杨昌济同妻子一起将毛泽东送到了门口,这时杨开慧突然跑出来对着向振熙道:“妈,我去送他,他路不熟,还不晓得搭车哩。

说完这句话后,杨开慧自知不妥,十分尴尬地看向母亲,在征得向振熙的点头之后,杨开慧带着毛泽东飞快地走了出来,而她的脸上却带着一抹娇红。

看到女儿害羞的样子,身为过来人的向振熙看在眼里却乐在心里。

在杨家的那段日子,向振熙极尽可能地照顾毛泽东的生活,她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年少就已离家的毛泽东感受到了深沉的母爱,尤其是在其母亲去世后,向振熙在他心中的地位与日剧增,虽然只是师母,但是犹如母亲一般。

好景不长,就在儿女们长大成人,自己将要享受孙含饴的天伦之乐时,一次无情的灾难突然降临到向振熙的身上,丈夫杨昌济因病去世!

五十丧夫,实乃人生一大悲事。

在丈夫的灵柩前,向振熙哭哑了嗓子,哭干了眼泪,但是她不能倒下,家中的所有重担全都压在了她的身上。向振熙只能强忍悲痛,继续完成丈夫未尽的责任。

杨昌济一辈子教书育人,清贫一生,去世时家中无钱能让他归葬故里,好在其生前好友蔡元培章士钊胡适等人的资助,这才让向振熙能够扶柩南下归葬故里板仓。

此后,她就一直留在长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