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头条改版,增加了广告解锁功能,当广告打开后,静等5秒钟您在伸出发财的小手,点击右上角的x号关闭,就可以继续阅读我的文章了。

2003年,渭河发大水事件,直接将河南和陕西两个省的矛盾彻底激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说平常两省是非常好的邻居,但是就因为渭河大水,几十年积攒的怨气彻底随之迸发出来。

导火索就是那个“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陕西这边,尤其是渭河沿岸的老百姓,一肚子苦水,张口闭口就是要炸坝。

河南这边呢,也不甘示弱,直接甩出一句话:炸坝?行啊,先把我们这几十年损失的钱补上再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为什么要这样说?怎么又欠了几十年的钱呢?

事件的起因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一条喜怒无常的河,雨季涨水,泥沙聚下,因此在下游生存的百姓可是遭了殃。

随着新中国成立,治理黄河也成为了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起来,这三门峡大坝的修建,还是苏联老大哥给出的主意。

当时中苏关系蜜里调油,苏联专家一来,咱们那是好吃好喝招待着,他们的意见,那更是奉为圭臬,苏联专家说,要在三门峡建个大坝,一劳永逸地解决黄河水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7年,随着三门峡大坝正式开工,全国人民都积极参加支援建设,经过上万名建造者的不断努力,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正式建成。

大坝建成之后,很快就缓解了下游城市的水患问题,并且当时河南山东的粮食产量也有了明显的增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好日子还没过多久,问题却逐渐出现了,由于黄河内部的泥沙含量太高了,被三峡大坝阻拦的泥沙都堆积在了上游,也正是这个原因,更是将当时的陕西渭河水平线抬高了好几米,水流不通,逐渐变成了“地上悬河”

文章信源:陕西渭河成地上悬河 三门峡水库是“祸首”——重庆晚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下,陕西的老百姓可就坐不住了,原本肥沃的土地,因为地下水位上升,变成了盐碱地,庄稼颗粒无收。

而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渭河随着水位线上升,变成了一个隐患,随时有可能导致决口,到时候整个关中平原都要遭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陕西这边怨声载道,把矛头直指三门峡大坝,甚至有人提出了炸坝的提议。

可谁曾想,河南这边听后却不愿意了,凭啥说炸就炸,当初为了修建大坝,我们付出了多少努力,多少代价,现在难道仅凭一句话就要炸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双方逐渐陷入了言语的斗争,一时半会很难解决。

炸坝还是寻求共识?

两边你一言我一语,吵得不可开交,无奈之下,中央政府出面协调,这场争论才逐渐平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为了解决泥沙淤积问题并不容易,为此国家也是想了又想,于是决定对三门峡大坝进行改造,而这次国家也是下了血本了。

先是在大坝底部炸开了泄沙洞,后来又降低了水库的蓄水位,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把泥沙冲到下游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这个办法很显然治标不治本,泥沙淤积的问题还是存在的,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时刻威胁着渭河沿岸的安全。

眼看着三门峡大坝成了众矢之的,炸坝的提议再次传了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提议,在陕西这边那是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甚至连一些专家学者也站出来呼吁炸坝。

可是,炸坝真的就能解决问题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且不说炸坝的成本和风险有多大,单就说这黄河水患,真要是没了三门峡大坝,下游的河南、山东,那岂不是又要回到解放前?

再说这三门峡大坝,除了防洪,还有发电、灌溉等功能,真要炸了,损失可就大了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说,炸坝这事儿,听着解气,但真要实施起来,还得好好掂量掂量。

与其一味地指责、抱怨,不如大家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商量个解决办法,毕竟黄河是大家的黄河,治河也是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门峡水电站与渭河治理

那么,中央最后到底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文章信源:渭河综合治理暨渭河态区建设——中国水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找到最佳解决方案,中央组织了国内外顶尖的水利专家,对三门峡水电站进行了全面“体检”。

从泥沙淤积、防洪能力、发电效益、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评估,最终拿出了一个“既要又要”的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是对三门峡水电站进行“升级改造”,加高坝体、增加泄洪能力、优化调度方式等措施,借此提高大坝的防洪标准以及发电效益,同时还能减少淤泥堆积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三峡大坝这边,还有需要注意的就是渭河,要对渭河区域进行全面的测量治理,通过修建堤坝、疏浚河道、植树造林等措施,提高渭河的防洪能力和水环境容量,从根本上解决渭河水患问题。

这个方案,既保留了三门峡水电站的防洪和发电功能,又解决了渭河水患问题,可谓是一举两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这个方案的实施也并非一帆风顺,它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需要克服各种技术难题,更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最终实现。

经过多年的努力,三门峡水电站的“改造升级”和渭河流域的综合治理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的三门峡水电站,不仅防洪能力更强,发电效益更高,而且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成为了一座名副其实的“绿色水电站”

而渭河也一改往日“地上悬河”的险恶景象,河道畅通,水流平稳,两岸绿树成荫,成为了一条生态优美的景观河。

文章信源:三联生活周刊 2004-03-26三门峡大坝存废之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从最初对“人定胜天”的盲目自信,到后来意识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要性,中国人民在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懂得了“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道理。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水电生产国和消费国,但中国人民并没有沉迷于过去的“辉煌成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是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水电开发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才能实现水电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门峡大坝的故事还在继续,它将继续见证着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也将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上,留下更加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章信源:

民主与法治网 2007-10-12 三门峡水利枢纽存废之争——豫陕两地 50 年的“黄河官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