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8月,20多万解放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对西北军阀马步芳的老巢——兰州发动了总攻。经过咸阳和固关战役,曾经嚣张一时的马家军已呈强弩之末。然而凶狠、顽固的马匪却决定殊死一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一番残酷的血战,我军于26日凌晨攻入兰州城。经过一个凌晨的激战,马家军溃不成军。敌人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在黄河边乱转。当他们发现我军的炮弹已经炸到面前时,纷纷向北方磕了一个头,然后扑腾扑腾地跳进滚滚河水。除了少数士兵抓着马尾巴游过对岸以外,绝大部分跳水的马匪士兵都葬身鱼腹。

很显然,曾经嚣张一时、让我军多次吃亏、对我军一度颇有优越感的马家军已经从精神上被打断了脊梁。昔日的疯狂和残忍,早已化为了可笑的怯懦,一个个地进入了他们所谓的“天堂。”

此战之中,我军毙俘马步芳部2.7万余人,并且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从此以后,西北战斗力最强、反共最坚决的马步芳部彻底毁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军便直插“青马”的发源地——西宁。马步芳见大势已去,于是满载多年搜刮的黄金,逃往了台湾。不久之后,又逃往沙特当寓公。

一、彭德怀发现一个怪现象

兰州战役之后,彭德怀却并不感到十分开心,相反他感到十分忧虑。首先,兰州战役是一场十足的血战。我军在占有人数、装备优势的情况下,依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马家军之凶顽,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彭德怀还发现一个颇为蹊跷的现象,即我军没有毙俘一个上校、少将之类的军官,连个团长都没有,这绝不是一件好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就必须让我们来谈谈马家军的性质。首先,马家军是一支极度封建、极度反动的武装。在国民党的各个派系之中,马家军的人数不算多、武器更谈不上先进。其之所以给我军造成如此大的麻烦,很大程度归于其“极度抱团、极度排外”的属性。

马家军诞生于清朝末期,发展于民国初期。其源头可以追溯至1864年的河州起义。当时, 马步芳的祖父马海晏是起义的一个头领。 1872年(同治十一年)马海晏随同起义军的大头领马占鳌率领部分起义军投降清军, 被清王朝陕甘总督左宗棠任命为河州靖南军中营马队管带, 相当于营长, 所统兵马不超过三百 ,这是青海马家军最初的班底。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马海晏带领本部人马前往北京“勤王”。因救驾有功,慈禧太后升马海晏之子马麟为旗官(相当于团长),其后又升为参将(相当于旅长)。

辛亥革命时,马麟残酷镇压了本地人民的起义。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支极度反动的武装竟得到了民国政府的招安,实力反而进一步壮大。

马麟死后,他的儿子马步芳接掌了部队,成为青海马家军的第三代传人。1931年,见风使舵的马步芳加盟了全国最大的军阀——蒋介石。 自此时起, 他便在其父经略青海的基础上,“以西宁为据点, 内外兼并, 在壮大军事政治势力的同时, 在经济上也不遗余力地进行掠夺和扩张, 以巩固其封建统治。 这种处心积虑、用尽手段的结果, 逐步形成了在青海地区的割据局面”。

1936年,马步芳率军击败了西渡黄河,试图打通河西走廊的红军部队,给我军造成了难以想象的损失。因“剿共”有功,马步芳得到了蒋介石的赏识,军队扩充到1.7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清朝到民国,青马势力一步步地壮大,但其内核却从来不变,那就是其宗族性。马步芳家族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马麟时代就有7宗14房,到了马步芳时期已经发展到18宗60余房,有数百口人。

马步芳手下从师到团的军官,皆由其叔伯兄弟子侄担任。这些人宗法思想严重, 视军队为私产, 认为马家军是他们生存、发展的唯一条件, 马家军兴旺他们就兴旺, 马家军发展他们就发展, 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 因而他们凝聚力极强,战斗欲望极其旺盛。作战时身先士卒,绝不耍滑头;即使吃了败仗,也是尽力援救,绝不卖队友。

马继援掌权后,曾吸纳了一批外姓将佐进入马家军。但从根本上来说,马家军依然是马步芳家族的私兵。

这种凝聚力,在国民党各派系中是少有的。以马氏宗族为基础,马步芳招募了大量回族、撒拉族士兵。他们以宗教信仰为纽带,锻炼出一支忠诚、疯狂、残酷而顽固的部队。

在战场上,这些马家军官都是战场上的骨干,经常发动不要命的带头冲锋。1949年2月1日,一野第四军在铜川中了马家军的埋伏。马家军20师的师长马得胜以其师长之尊,竟挥舞着马刀冲在了最前面。杀到兴起时,马得胜更是脱下军衣,身穿衬底的蓝毛衣四处乱窜。虽然这种不要命的愚勇最终给他带来了杀身大祸(因穿蓝毛衣显眼,被我炮兵炸死),但马家军将领的凶顽是可见一斑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兰州战役进入到白热化阶段时,马家军的营连级军官手持大刀赤膊上阵,他们一边满口吐沫地叫喊:“天门开,天门开”,一边率领士兵对我军发动反突击,给我军造成了极大的伤亡。

在与马家军决战前,毛主席就已经认识到,马家军是很难改造的。于是他电告彭德怀:

“马家军从不干好事,尽量全部缴械,尽量少改编,越少越好。”

兰州战役之后,马家军团级以上的军官竟然神秘“消失”,没有一个被俘,没有一个投降。这绝不是一个好现象。对于一个军队来说,最重要的是军官,而不是士兵。只要拥有合格的将领,瞬间就能聚集起一大群士兵。

马家在青海、甘肃积威甚久,难保这些马家军的将领们不聚众叛乱。这样的情况,又如何让彭德怀不忧心呢?

王震也曾说过:

“在兰州只歼灭了2.7万敌人,一路西进和解放西宁消灭残敌合一起也就三万人,还有几万马家军军官和士兵被打散,一些回家了,有的隐藏了起来,武器还在,迟早要暴乱,不可不警惕,不可以提防。”

那么马家军的军官们,到底到哪里去了?他们又有什么作为呢?

二、马匪假装投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兰州即将解放之时,马家军各将佐如同惊弓之鸟、惶惶不得终日。马家军长年与共产党作战,和我军有着血海深仇。他们自认为共产党是绝对不会放过他们的。一旦投降,肯定是死路一条。

就在这时,马步芳的儿子马继援给他们指了一条“明路”,那就是回家潜伏、收集武器,等待时机发动暴乱,策应蒋介石、马步芳“反攻大陆”。

于是马继援在兰州失守前,给防守窦家山的第一百师师长谭呈祥下达密令:

“今天夜里全线撤退,你们一百师天黑后先撤退。我们不能把老本赔进去。”

第一百师是马家军的老底子,马继援要“保住这支马家军的骨干和根基”,为的是东山再起。于是,“青马”残部有数万人逃回青海,他们中那些团长、师长们,龟缩在西宁附近的大通县桥头镇、湟中县上五庄、海晏县三角城等地,他们埋藏了武器弹药,将战马变成耕马,分散隐蔽、待机而动。

对于这伙儿凶狠顽固的马匪,解放军自然不能坐视不管。通过明察暗访,我军还是大体掌握了马家军军官们的动向。为了防止马匪官兵狗急跳墙,我军对他们开始开出了相当优厚的条件:

“即对投降的马家军严格执行党的政策,只要放下武器,一律不杀。对下级军官和士兵,发给路费遣散回家,少校以上军官编入设在西宁的“解放军官训练处”,集中改造学习。”

马匪众将认为自己手上沾满了红军、解放军的鲜血,共产党肯定要清算他们。但当听说我军放了他们一马后,就决定暂时先投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8日,即青海解放三天后,在上五庄的“青马”八十二军副军长赵遂、参谋长马文鼎向我军投降;10日,在三角城的“青马”一九○师师长马振武、三五七师师长杨修戎、骑八师师长马英等两千余人投降,其中将校级军官350名。

都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对于马家军这些无恶不作的惯匪来说,这一谒语并不成立。早在“起义”之初,马家军的顽固分子就在策划着叛变。例如马家军高级军官马呈祥在“起义”之初,就曾和一群在“解放军官训练处”一起学习的国民党军官秘密结盟:

“我们可以孤臣孽子的心情,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效忠蒋总统,等待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到来!”“我们明降暗不降,人在曹营心在汉,待机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