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头条改版,增加了广告解锁功能,当广告打开后,静等5秒钟您在伸出发财的小手,点击右上角的x号关闭,就可以继续阅读我的文章了。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最近嫦娥六号的成功,也是让航天再次成为了如今人们茶余饭后的热议话题,而在航天领域,也存在着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

我国神舟十七号在返回后,宇航员们竟然无法自主行走。更有网友翻出了40年前美国阿波罗11号宇航员返回地球时,能够自如走出舱门的影像。

这一对比,不禁让人心生疑问:难道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航天的技术仍然不如美国?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美宇航员返回状态的迥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美宇航员返回舱着陆后状态迥异

2023年11月,神州十七号返回舱在内蒙古草原着陆,然而,眼前的一幕却让人大跌眼镜:三位宇航员无力地瘫坐在舱内,面色苍白,毫无自主行动的能力。

地勤人员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将他们抬出返回舱,送上早已备好的轮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幕,不禁让人想起了1969年7月24日,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返回地球时的情景。当时,舱门一开,三位宇航员神采奕奕地走出舱外,甚至还精神抖擞地向现场观众挥手致意。

他们步伐矫健,身姿挺拔,仿佛只是去郊游遛弯了一圈,而不是刚刚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登月的壮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旁的地勤人员和现场观众无不发出阵阵惊呼,几乎要被这三位"超人"的体魄和意志力所折服。

要知道,他们可是在狭小的太空舱内生活了8天,还在月球表面跳跃行走了几个小时啊!怎么一点都不见疲惫之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反观这次神舟十七号的宇航员,在太空待了6个月,返回状态判若两人。地勤人员搀扶他们走向休息区时,他们的双腿就像面条一样软绵绵的,完全使不上劲。

这一强烈的对比,不禁让人心生疑窦:40多年前的美国宇航员尚且能够健步如飞,为何半个世纪后的中国宇航员却连走路都成问题?

澎湃新闻《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2024-04-3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澎湃新闻《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2024-04-30

失重环境下宇航员身体发生的变化

在浩瀚的太空中,地心引力的魔爪无法触及。宇航员们在这里尽情享受着"失重"的乐趣——飘飘欲仙,无拘无束。

他们可以轻松地在空中翻转跳跃,可以毫不费力地举起百斤重物,甚至可以像鱼儿一样在太空舱内自由遨游。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失重环境的"偏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当宇航员们沉浸在太空的"自由王国"时,他们的身体却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这就像一个热爱甜食的孩子,虽然满嘴都是糖果的甜蜜,牙齿却在一天天地坏掉。

失重环境,就是宇航员们的"太空糖果"。最先发生变化的,是宇航员们的骨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地面上,我们的骨骼时刻承受着重力的压迫,为了适应这种压力,骨骼会不断进行自我更新,旧的骨质被分解,新的骨质被合成。这个过程,就像一座大厦在不断地进行内部装修,保证大厦的结构稳固。

但在太空中,失重环境使得骨骼失去了重力的"训练",骨质合成的速度开始减缓,而骨质分解的速度却没有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宇航员们的肌肉也开始萎缩,在太空中,失重使得肌肉几乎不需要工作,渐渐地,它们就开始"偷懒"了。

严格来说,这种"偷懒"的学名叫做"肌肉废用性萎缩"。宇航员的小腿和脊背部肌肉最容易受到影响,它们承担了人体大部分的抗重力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失重状态下,这些肌肉便迅速"瘦身",每周可减少 4%~5%。久而久之,宇航员下肢的力量可能会下降 20%~30%。

除了骨骼和肌肉,宇航员的心血管系统也开始"放假"。在地面上,心脏需要不断地泵血,以对抗重力,让血液流向身体的各个角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在失重环境下,心脏的"负担"骤然减轻,它开始以更慢的速度工作,泵出的血液也相应减少。于是,一个适应了太空生活的宇航员,他的心脏可能会比地面上的同龄人小 10%左右。

事实上,阿波罗11号宇航员们当时的"神采奕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兴奋和激动,暂时掩盖了身体的不适。其实当他们走下舷梯、踏上地面的那一刻,一个个都险些跌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军上将约翰·希尔曼当时就形容:"他们走路的样子就像喝醉了酒一样。"

阿波罗17号宇航员尤金·塞南更是在返回地球后直言不讳地说:"我感觉就像被卡车碾过一样,浑身上下每一块肌肉都在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在月球表面累计奔跑、跳跃了 75个小时,即便是"月球超人",也难逃肌肉酸痛的"惩罚"。

由此可见,美国宇航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被美化了的。他们在失重的太空中尚且如此不易,更何况是在失重时间更长的中国宇航员呢?

神舟十七号宇航员的遭遇,恰恰说明了中国航天事业对宇航员太空生活的重视,对宇航员返回后身体恢复的细致入微的关怀。

国际在线《科普 | 从太空到地球 重获重力航天员感觉如何?专家答疑……》2021-09-1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际在线《科普 | 从太空到地球 重获重力航天员感觉如何?专家答疑……》2021-09-18

探索宇宙路途漫长,中国航天任重道远

当我们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喝彩时,不要忘记,这条探索宇宙的道路,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已经开启。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当美国航天员的脚印印在月球上的那一刻,整个世界为之震撼。人类终于迈出了探索宇宙的第一步,开启了漫长的太空探索大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歇。从阿波罗登月到现在的中国空间站,从美苏争霸到如今的国际合作,人类一步步地向宇宙深处进军,一点点地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

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国家,每一位宇航员,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贡献,谱写着这部人类探索宇宙的恢弘史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系列,从"嫦娥"探月到"天舟"货运,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有力。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航天大国,拥有完整的航天工业体系和航天科技创新体系,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深空探测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相比于航天强国,中国航天事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正如神舟十七号宇航员返回地球后的遭遇所示,在太空中工作生活,对宇航员的身心健康都是巨大的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失重环境下的骨骼肌肉萎缩、心血管功能退化,都是宇航员们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即便是返回地面后,他们也需要经历一段艰难的康复过程,重新适应地球的重力环境。

不过这依旧没有成为我国航天进步的阻碍,如今中国航天人正在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进发,正在向着人类未来的星辰大海进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的航天事业一定能够实现新的更大的飞跃。

我们一定能够攻克更多的技术难关,揭开更多的宇宙奥秘,为人类探索宇宙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结

尽管中国航天事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相比于航天强国,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起步较晚,更因为探索宇宙本身就是一条充满未知和挑战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不仅要攻克技术难关,更要直面种种风险和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要信源
澎湃新闻《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2024-04-3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澎湃新闻《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2024-04-30

国际在线《科普 | 从太空到地球 重获重力航天员感觉如何?专家答疑……》2021-09-1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际在线《科普 | 从太空到地球 重获重力航天员感觉如何?专家答疑……》2021-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