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不少省、市、自治区都已陆续公示2024年选调生拟录用人选。

最近几年,考公热度始终居高不下,公开数据显示,2024国考共有303.3万人通过招录单位的资格审查,报名人数首次突破300万人,创下历史新高。

而作为公众认知里“公务员中的上选”、国家领导干部的后备力量……选调生更是受到高校应届生们的青睐。选调热度越来越高,与此而来的各种声音也同样不少。

招录升温,选调生为什么这么香?

选调生这一政策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上世纪60年代。1965年6月,党中央批转了高等教育部党委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建议起草的《关于分配一批高等文科毕业生到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的请示报告》,中央认为,分配一批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是实现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相结合,培养革命接班人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加强基层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全国选调生工作也由此开始。在经历两次中断后,1999年10月,中央组织部在江苏召开全国选调生工作座谈会,开始全面恢复选调生工作。

据新华网报道,2021年北京大学选调生签约人数达800人,较2020年增加了60%,清北毕业生开始扎堆考选调。选调生为什么这么香?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16至24岁城镇青年调查失业率持续走高,这一现象引发关注。青年就业难、压力大仍是现实,疫情之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期待一个“铁饭碗”,转而寻求体制内的稳定工作。

而相比一般公务员,由于选调生的培养方向主要是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人选,因此往往晋升更快、前景更好。公开报道显示,目前,全国范围内至少有9名现任“准90后”、“90后”县(市、区)长,多从名校选调或引进,他们之中有生于1989年9月的江西新余市分宜县县长谢淘,生于1989年9月的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代县长刘熙,生于1989年7月的甘肃武威市民勤县县长焦三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部分省份在招录选调生时要求满足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和中共党员三个条件中任意一个才可报考,且得是当年的应届生,这大大降低了能报考选调生的人数,竞争程度相对“千人争一岗”的一般公务员较低,所以不少满足选调生条件的高校学子也更倾向于选调。

高校?专业?定向选调看重什么?

除了不对外公布的中央选调生之外,选调生还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定向选调和非定向选调(也称公开选调、集中选调、普通选调)。定向选调面向的对象一般是“双一流”高校的学生,或重点高校中的特定专业学生,一般由省委组织部进行招录,作为储备干部培养。

“能定向就定向”“定向选调明显更有优势”“竞争没那么激烈”……定向选调的“好”似乎早就广泛为人认可,但也有言论指出“考上之后都是一样干活”“都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公务员”,一味指望考上选调就能“平步青云”,或者“选调去基层就是去镀金”,诸如此类的“上岸思维”无异于痴人说梦。

尽管围绕选调政策的讨论很多,但选调热仍是不可否认的。哪些高校有资格参与定向选调?定向选调的范围和对象在很大程度体现了各省份对选调生的要求。

除港澳台地区外,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19个地区明确设有定向选调的高校名单,在对高校可以参与地方定向选调的数据进行整理后可以看到,共有142所高校的学生可报考选调生的地区数量超过5个,其中140所均为“双一流”高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在内的8所985高校学子受到全部19地的青睐,另有33所高校也获得了超过15个地区的选调资格。在已经公示2024年定向选调拟录用人选名单的省份中,青海省拟选调的110人全部来自“双一流”大学。在选调中,“名校毕业生”的优势不言而喻,江苏省的定向选调直接被命名为“名校优生”政策,“优中选优”是招录选调生的基本原则。

值得一提的是,唯二上榜的两所非“双一流”高校为两所政法大学,即华东政法大学和西南政法大学。由于省纪委监委机关和省市县公安、检察、法院系统在招录选调生时要求法律专业背景,“五院四系”也往往作为单独类别列入定向选调名单。这其实也能体现出各省份在定向选调时对专业的考量。

海南省在开展2024年度定向选调时就明确“本批次选调为限定专业定向选调”,在面向高校单独发函选调时也会注明在该高校招录的选调生所应就读的专业。例如,海南省曾面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定向选调热带高效农业类专业毕业生,同时列出了包括农业工程、农业、作物学等专业在内的10余个可报考专业。

选错人了?

前段时间,“选调生不满分配地嘉峪关”一事引发关注。研究生顾某因考取选调生未被录取至家乡兰州,在朋友圈发布文章吐槽工作地,有人觉得这是当地“选错人了”。在甘肃省2024年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公告中,明确列有一条要求为“吃苦耐劳,志愿到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而顾某的言行却多与此相悖。

诚然,几个月的考察或许没办法100%确定选调生的品性以及与岗位的匹配度,如何真正选出有能力且有志于基层工作的人仍是一道难题,但真正的考察从来都不只是纸上写写的、嘴上说说的。现实层面,工作稳定、晋升快、竞争小当然是选调生“热”起来的重要原因,但也有更多的选调生怀着学成归来后扎根基层、建设家乡的情怀和抱负。事实上,也有不少优秀选调生早已在基层深耕多年,沉淀生长,干出了亮眼的成绩。

2015年至今,厦门大学与26个省市建立定向选调生基层项目合作,累计培养、输送1800余名选调生。武汉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接受采访时表示,据不完全统计,武汉大学有超过3000名毕业生成为选调生,其中很多人在中西部地区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建功立业。

2019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的宋云天,在校期间曾任清华大学学生会主席等职务,毕业后选调至河南工作,先后任辉县市冀屯镇前姚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孟庄镇镇长等职务。从最开始饱受村民们“吃不了苦”的质疑,宋云天一份材料、一把锄头地把自己干成了前姚村“最受欢迎的人”,村民们对他的称呼也从“小宋”改口为“宋书记”。

在先后收到美国哈佛大学的邀请函、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录取通知、陕西省选调生录用通知以及在高校工作的机会后,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生态学专业博士毕业的90后尹鹏先,主动申请到贫困县留坝县挂职,他说“要去祖国需要的地方,发挥专业特长,改变农村面貌。”

在安徽省巢湖市银屏镇钓鱼村,到村任职的选调生张明月走村入户宣传政策、排查住房安全隐患、撰写宣传信息、看望孤寡老人,“能吃苦、不娇气”是村民对她的评价。四川眉山,刘纤纤从成都理工大学毕业后主动报名成为一名选调生,在仁寿县禾加镇官印村开始驻村工作,3个多月走访了110多户。

1980年,中组部在《关于抓紧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从今年起,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每年要从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挑选一定数量的政治品德好、作风正派、学习成绩优良、身体健康、有培养前途的,放到基层锻炼。党组织要对他们加强管理教育,严格要求,热情帮助,条件成熟时,择优逐级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选调生这一政策最初实行,是为了促进地方建设,推进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让党和国家的事业后继有人。诚然,在这个过程中,的确会出现一些人因为吃不了苦、工作压力大或是现实与预期差距大而离职,但仍属少数。扎根基层,为人民服务——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选调生在内的基层工作者正前赴后继,用实际行动践行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