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医学之声

近期,浙江省宁波市的一则新闻引起了公众对于胆囊健康的深度思考与关注。这则新闻称,44 岁的张先生在食用了一个粽子后,突然腹部不适,最终被紧急送进医院。经过B超检查,医生发现张先生的胆囊的空间已经被大小不一的胆囊结石“撑”满。随后张四海主任医师、尹杰主治医师等专家团队随即为张先生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并为其安排急诊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

手术过后,当鄞州二院肝胆胰脾外科张四海主任医师将手术取出的满满一袋胆结石拿给患者及家属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

“这也太多了!”44岁的张先生自己也吓了一跳,此前他对自己的病情一无所知,“有六七年没做检查了,平时也没不舒服,要不是这次吃了个粽子后肚子疼,恐怕还不会来医院检查呢。”

原因是,前几天张先生晚饭时吃了一个粽子,随后腹部莫名有些胀痛,半夜更是出现了恶心、呕吐的症状,被家人紧急送入鄞州二院急救医学中心。

经过B超检查,医生发现张先生的胆囊大小约为8×4厘米,里面近3/4的空间已经被大小不一的胆囊结石“撑”满,而且结石堵塞了胆囊管,导致胆汁无法排出。他随即被转入肝胆胰外科病区诊治。

然而,入院后进一步完善CT检查时,医生却并没有见到明显的结石“踪影”,难道这些结石凭空消失了?

“说明这些结石都是胆固醇性,这类结石可以被射线穿透,所以在CT和X光下往往难以发现,需要通过肝胆B超或磁共振检查来明确诊断。”接诊的鄞州二院肝胆胰外科张四海主任医师告诉张先生,胆固醇结石的形成与人体内胆固醇代谢的失衡有关。人体摄入的胆固醇只能通过肝脏代谢形成胆汁,经胆道系统排泄。当胆固醇在胆汁中浓度过高时,便会形成结晶,逐渐聚集形成结石。

张四海主任医师、尹杰主治医师等专家团队随即为张先生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并为其安排急诊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

医生检查后惊讶地发觉,他的胆囊里居然全是 165 颗大小各异的结石,这些结石几乎把胆囊的大部分空间都占满了。

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胆固醇结石是其中的一种,主要由胆固醇在胆汁中过度浓缩形成。这类结石往往不易在X光和CT检查中显示出来,需要更为敏感的肝胆B超或磁共振检查才能确诊。张先生的病例在医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这种数量级的胆囊结石在临床上并不常见,这也使得他的病例成为了医院内外讨论的焦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先生的事例让人们不由得思索,在生活里那些看似平常的小物件,或许隐藏着未知的健康隐患。平常过着健康生活的张先生,却因一顿饭之后的突发病症而陷入了治疗当中。这个故事不单单是一个人的健康警报,更是对每个人生活细微之处的一次警示。

胆囊结石的产生和演变与众多因素相关,涵盖个体的遗传倾向、饮食习性、生活模式等等。沙洪存主任表示,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和胆固醇代谢失衡联系紧密,这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进程。胆结石并非只是老年人的困扰,年轻人也有可能患上此类疾病,特别是在现代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缺乏规律的状况下,更需要警惕这一潜在的健康风险。

治疗胆结石的手段丰富多样,但当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被普遍视为最有效、最安全的治疗方式之一。这种手术不但创伤较小,恢复也相对较快,成为胆囊结石患者的优先治疗选择。不过,在治疗胆结石之前,更为重要的是进行预防。凭借健康的饮食习惯、定期运动、杜绝不良生活习惯等途径,可以有效地降低胆囊结石的发生概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鄞州二院肝胆外科主任沙洪存介绍,胆固醇结石大多数没有症状,但当结石堵塞了胆囊管道或者胆总管时,会出现胆绞痛、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黄疸等症状。

“即便平时没有症状,也不代表它没有危害。”沙洪存说,胆囊结石如果放任不管,可能会引发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甚至还会诱发胆囊癌,这样的病例在临床上时有发生。

沙洪存提醒,长期不规律饮食,会增加胆汁浓缩的时间,让胆囊内胆固醇处于过饱和状态,容易沉积,形成胆泥,进而诱发结石;高脂血症患者胆汁中含有过多胆固醇,未被溶解的胆固醇则形成晶体,最终也容易变成石头;雌激素对结石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怀孕、盲目补充雌激素等也可能增加胆结石风险;糖尿病患者由于代谢紊乱,可能会影响脂质代谢,患胆囊结石几率也会随之增加。

“女性、肥胖、多次生育、40岁以上、有胆囊结石家族史,这些都是患胆结石的高危因素,需要格外注意。”沙洪存表示,三餐规律、低脂饮食、避免熬夜、控制体重,均有助于预防胆结石。对于已经明确的无症状性胆囊结石患者,建议定期复查肝胆超声评估胆囊结石生长情况。一旦结石直径大于2厘米,则建议手术治疗。目前,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的首选治疗方式,一般腹壁上最大的切口也仅1厘米,创伤小,恢复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之,张先生的经历告诫我们,健康乃是最为珍贵的财富,而胆囊健康更是健康的关键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里,维持身体健康需要更多的自我呵护以及科学的生活管理。期望借由这样的案例分享,能够唤起更多人对胆囊健康的重视与关注,共同推动全民健康意识的提高。

医学之声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