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个自媒体的观点,认为高考志愿填报“冲稳保”理念中的“冲”是在害人,害的一些考生虽然被录取,但却被调剂到冷门专业。认为第一志愿应以“稳”为主,后面的志愿可以冲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不说填报志愿时要不要冲,该怎么冲。话说“稳”的志愿放前面,“冲”的志愿放后面又有何意义呢?连什么是“冲”都没搞清楚!

很多人认为“冲”就是搂草打兔子,有枣没枣打一杆子,其实是不对的,这也是“冲”被认为害人的主要原因。冲,从心态上讲就是想占便宜,所以在操作上一定要有原则,否则就会占小便宜吃大亏。

凡是需要冲的志愿都是按往年分数来说有点差距的,但差距很小,今年若是录取分数低一点就可能被录取。这种情况下即使被录取也可能是压分进档,往往录取的专业不会太理想,甚至是会被调剂,所以才有人说冲是害人的。

但是,冲也是分几种情况的。

“专业+院校”模式可以大胆冲,因为不涉及到专业调剂,比如山东、辽宁、河北等6省。但不管怎么冲,“稳”的志愿一定稳住是关键,控制好比例,保证能被“稳”的志愿录取。

院校+专业组”模式是在专业组内调剂,不会调剂到其他的专业组,比如广东省。这种模式下只要专业组内的专业都能够接受也完全可以冲。有的高校一个专业组里包含很多的专业,考生要仔细全面了解。

“院校+专业”模式专业调剂的范围比较大,很多是在院校内招生专业中进行调剂,冲的风险相对大一些,一旦投档又没被填报的专业录取就会被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

前两年经历过一个实例。一个亲戚的孩子不想出省读大学,所以能选择的学校并不多。孩子很想冲本省的一所比较好一些的大学。但是,根据往年录取数据,即使冲上了也会是中外合作专业。考生因家庭条件一般不愿意读中外合作专业,所以建议不要冲,于是就报了另外一所往年录取分数低一些的大学,并且被喜欢的专业录取。

孩子刚好也过了当初想冲的那所大学的最低投档位次,恰恰正是中外合作专业的最低投档位次,如果冲了就可能会被录取,恐怕一家人要陷入纠结之中了。

说到这里很多家长应该清楚了,冲是可以的。主要是评估好本省志愿填报模式下的风险,决定是不是要冲,同时,在冲的时候要考虑好如何规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