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月壤返回地球,有意思的是,中国人表现的很平淡,可在外网却炸开了锅。特别是欧美国家,他们的自信心受到了一万点暴击。巴基斯坦网民的评价很有意思,“美国NASA啥也不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NASA现在对月壤不感兴趣,倒是美国媒体在满世界喊,对中国的月壤分配表示质疑。为什么NASA毫无波澜呢?实际上他们已经心如死灰,当下着急的是怎么把国际空间站上的两个宇航员给接回来。

嫦娥六号反应最激烈的,恐怕是五角大楼。

嫦娥六号返回月球的速度有多快?第二宇宙速度,将近32马赫,已经超过世界所有导弹的飞行速度了。到达地球大气边缘时,嫦娥六号返回器使用的是半弹道跳跃式再入方式,这个技术目前只有中国掌握。在太空中“打水漂”,然后再花几分钟时间精准地落到降落地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多人不理解,这个技术有什么好害怕的?从字面上看,半弹道跳跃再入大气层,如果是全弹道再入呢,那会是什么样?大概会在大气层多打几个水漂,然后飞到美国上空,进入大气层后不用开降落伞,也不用加装什么反冲装置,比返回舱还简单。在大气层摩擦出一道明亮的尾迹,好像一颗流星砸向五角大楼,顺便捎带一个战斗部,这不就是高超音速弹道导弹吗?可以说嫦娥六号返回舱,是我国高超音速弹道导弹的复杂版本,毕竟还要保护里面的月壤,在大气层内不能飞那么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技术还不是最恐怖的,最让西方担忧的是嫦娥六号团队的平均年龄 只有40岁左右,而整个嫦娥研发团队的平均年龄则更年轻,只有33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不光探月工程的科研人员年龄低,北斗卫星研发人员的平均年龄也只有35岁,“天眼”射电望远镜团队更低,只有30岁。差不多是大学博士读完没多久,就进入了核心科研机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这些重大的科研项目也不是只有年轻人,肯定有老将带队。平均年龄低,突出的重点是薪火相传,人才不会出现断层。

另外,年轻的科学家更能做出大胆的决策,敢为人先。科学研究也是要勇气的,推陈出新没有新鲜的血液肯定不行,章北海干掉老航天就是一个例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美现在是什么局面呢?我们都看到了,波音的星际客机送人上去,选的人一个叫布奇·威尔莫尔,一个叫苏尼·威廉姆斯,前者61岁后者58岁,都是抱孙子的年龄。威尔默甚至比杨利伟还要大两岁,到了这个年龄还被波音坑,实在是很悲哀,美国就没有年轻的宇航员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来看,靠美国科研团队自己的实力送人上火星,那基本属于天方夜谭,能做到月球采样就不错了。

中国航天未来将走向何方?

我国肯定会花大力气开发月球,在月球建立基地。因为月球的地位实在太重要了,这里没有大气,重力还只有地球的1/6,飞船起降非常方便。月球就是一个太空港,是未来太阳系内乃至更远的恒星级旅行的起点。我国航天科技起步虽然比欧美晚,但随着我国科学家的不懈追赶和努力反超,如今已然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成为了规则的制定者而不是奉行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说这次嫦娥六号带回的月壤和嫦娥五号的差别很大,里面居然首次发现了天然石墨烯!还有最重要的一个成分,要等待后续曝光,那就是氦-3,有它的话月球建造大型基地就稳了,这是核裂变最优秀的原材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在月球建基地,其它国家肯定也想入驻,哪些人不能进、哪些人可以进,一定要按照中国的规则来。当年以美国为首的多国禁止中国人入国际空间站,还搞出沃尔夫条款,我们当然不能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航天专家也要有意识的去制定规则和标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月球基地通行的语言一定要是汉语,和中国天宫空间站一样,这点我们不用怕欧美的指责。如果有人不同意,那么就不带他们玩,有本事自己建月球基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