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首页底部菜单留言栏回复“礼包” “

免费加入“长宽高书院“专项班级

昨天央妈突然出手,发布了这样一份公告: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

官方公告不好理解,说人话就是:央行认为当前债市和国债涨的太疯了,准备借入国债抛售做空,给债市泼冷水、降降温。

那么,债市和国债究竟有多疯?比如30年期国债ETF基金,短短半年疯涨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央妈怒了,反手卖出!

央妈的具体公告截图如下:

这个公告被市场普遍认为央行将借入国债,卖空国债,利空债市。

图片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比如中信证券认为:央行此举意味着可能近期在公开市场开展国债卖出操作,在10年国债收益率降至历史低点之际,卖出国债有利于稳定长债利率,防范利率风险。

因此公告一出来国债期货直线跳水,截至收盘30年期国债期货一天跌1.06%。

国债又是债市之锚,导致所有债券下跌……

说到这相信很多投资者会问央妈打压,债牛是否到头了?债市是否因此大跌?咱们基民怎么办?

在分析回答前,我们先回本溯源,分析下央行为啥出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债市涨的太嗨了

回顾近几年债市行情,除了两波回撤之外,其他时间都稳稳向上攀升,近期还在稳步上涨,比惨绝人寰的A股强了太多。

数据来源:iFind;截至2024年7月1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据来源:iFind;截至2024年7月1日

但风险随之快速积累。

如果说债市这轮行情的开始环节、中途环节属于正常表现的话,那么涨到现在,投资者火热追买,市场已然走向非正常、非理性状态。

甚至有资金加杠杆炒作!

借短期低利率的钱,买长期高利率的债券,以期限错配的方式赚取息差。

央行之前一直调整市场预期,曾做了很多预警。比如6月19日,央行行长在陆家嘴论坛说,“当前特别要关注一些非银主体,大量持有中长期债券的期限错配和利率风险。”

同时,还有一些资金趁机传播唱衰国内经济的小作文。导致市场信心更加匮乏,让债市加速上涨。

以上这些让债市和债基越发火热,甚至走向癫狂。

比如30年期国债ETF基金,短短半年时间,疯涨8.95%,大涨近9%。还有10年地方债ETF基金,也半年疯涨了5.75%。

数据来源:iFind;截至2024年6月30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据来源:iFind;截至2024年6月30日

很明显,债市风险加速累积,一旦后面出啥变故可能跌幅很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咱们基民怎么办?

综上,央行发公告借入国债,主要意图是压制投机,主动出手给债市降温,并非想彻底打压债市。

我的观点是国内经济复苏较弱,大概率还会小幅降息。不过等美联储降息时,才有更大降息空间。

因此经济弱复苏下,降息仍是趋势,债牛还会持续。但需要时间换空间,在回调后才能震荡上涨。

至于短期投资的话,可以多关注短债型基金,影响相对小一些!

以昨天为例,不同债券久期所受影响大不相同:短债影响较小,跌的少。长债影响大,跌的较多。

具体来看:昨天,2年期国债期货跌0.08%;5年期国债期货跌0.24%;10年期国债期货跌0.37%;30年期国债期货跌1.06%。即时间久期越长,影响越大。

具体选谁呢?

我们在庞大的基金数据中,精选了4只表现上佳的短债基金,感兴趣的在“发消息”中发送“短债”加小助理获得。Ps:名单另附10只中长期纯债基金,供大家做长期资产配置参考。【操作步骤:好买研习社主页—点击消息栏—进入底部菜单栏(如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末顺便做下风险提示:

央行借入国债反手做空卖出,给债市降温行为,明显说明债市短期热度很高。仓位较重的投资者,注意控制债基仓位仓位,以及减仓和止盈。

另外当下不妨多关注权益资产的机会。

我也不怕被骂,特别火热的地方提高警惕,骂声不断的才有更大机会。还是那句话,投资逆人性。

所谓危机危机,危中才有机。

市场行业分析班

7月15日开课!

蔡经理和夏夏带学,群内每日分享财经资讯点评两场盘面直播,带您实时解读市场动态;专属板块热力图专题答疑服务,助你把握投资机会。

风险提示: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或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相关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人应详阅基金合同等法律文件,了解产品风险收益特征,根据自身资产状况、风险承受能力审慎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特别提醒,基金在封闭运作期间或特定持有期间存在无法赎回的流动性风险。

版权声明:

本文著作权归好买财富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未经事先书面授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对本文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复制、发表、传播、改编、汇编或引用本文内容的任何部分。

免责声明:

本文所载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该将本文的内容作为投资决策的参考因素。对于本文可能涉及的观点、报告、解读、推测、市场资讯等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我公司观点,请务必审慎对待。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您结合自身资产状况、风险承受能力,审慎做出投资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