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最近频频出现在作者的视野中。

无它,与一则旧闻有关。

数据显示,2017年1月,希捷关闭了其坐落于江苏省苏州市的机械硬盘(HDD)工厂,并裁员2000余人。

这一现象,被多家媒体关注报道,从而形成了互联网记忆。

相关报道显示,2015年,苏州希捷工厂向江苏国税补缴了2007年至2013年期间的年税及利息,折合人民币约15亿元。

将这两件事联系起来,很容易形成因为补缴税收,所以赶走了一些外资企业的结论。

网友们之所以提及这件事,与多个地方要求企业补缴10年前甚至20年前的税收有关。

有些人甚至用了一个事件,来形容征税的影响。

”树上十只鸟,一声Q响之后,还剩下多少只?“

先说希捷事件。

熟悉电脑发展历程的网友应该很清楚,希捷作为家用电脑的配套企业,为苏州周边的家用电脑企业提供硬盘服务。

随着固态硬盘(SSD)的崛起,以机械硬盘(HDD)业务为主的希捷在竞争中的优势丧失,业务线关闭也在情理之中。

希捷关闭工厂可能与补税有关,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显然是产业换代升级的大趋势和必然结果。

再说补税。

在我国,相对于来源于自然人的税收,企业是征税的核心主体。针对个别企业的补税行为,一直在发生,而且经常见诸各大媒体。

如果想与当前的发展环境联系起来,需要多年来的连续数据,以证明:当前某些地方的补税,是多年来同样偶然发生的,或者是在这一两年间明显增加的。

可惜这种数据收集难度极大,希望某些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或毕业生,有兴趣针对这个话题做一个总结,还原事实真相。

回到苏州的情况。

以地级行政区为统计单位,作为2023年全国第六大经济体,以外资企业居多著称的苏州,多年来在全国的影响力,在希捷事件前后,发生过怎样的变化?

提取历年来苏州的GDP总量,以及占全国的比重,观察这种变化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据显示,不管是在希捷补税前,还是补税之后的近十年间,苏州GDP都在高速增长,丝毫不受其影响。

图表中还有另一层信息,即苏州GDP占全国的比重。

数据显示,在2005年到2010年间,苏州GDP占全国的比重,达到历史的峰值,约在2.2%以上。

即全国每创造100元GDP,其中2.2元来自苏州。

苏州的这种影响力,在2012年以后,有明显的下降,一路下跌到2%左右,2023年更进一步下跌至1.96%。

所以,希捷事件对苏州的影响,并不像汕头当年一样,因某一件事而急转直下(汕头的情况详见《官场奇案:火烧钦差与汕头经济特区陨落》),而是在这件事之前,就已经有明显的趋势。

其背后的逻辑,是以代工为主的企业模式,相对于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而言,逐渐丧失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综合成本优势。

苏州作为代工厂聚集地,其影响力的下降,也是这个大趋势的必然结果,与其他事件的关联并不算特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