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中,有无数英雄人物的故事令人心潮澎湃。一名在贵州省娄山关一战中英勇负伤的红军政委钟赤兵,因战斗中严重伤势被迫截肢,却依然坚持随红军完成长征。这位勇敢的战士,在苦难中展现了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钟赤兵的生平充满了怎样的坚持和牺牲?他是如何影响和激励着后来的人们?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1930年的炎热夏天,当彭德怀率领红军抵达湖南省平江县时,年仅16岁的钟赤兵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这支为底层民众争取权利的队伍。从那时起钟赤兵便与彭德怀领导的红三军团共同征战沙场,步入了一条充满荣耀与挑战的道路。

在1932年的长沙战役中,年轻的钟赤兵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勇气。他在战场上的表现仿佛一只勇猛的狮子,总是第一个冲向敌阵。这种无畏的精神不仅鼓舞了同袍,还使他迅速获得了上级的青睐,并逐步成为红军中的一位重要战术指挥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1934年3月,在湖南三溪圩地区的一场激烈交战中,钟赤兵担任团政委,面对敌军的强势攻势,他意识到传统的阵地防守战术难以取胜。于是他决定调整战术,主动出击。在关键时刻他大声呼喊:“勇者随我来!”首先跳出战壕,带领着如同猛虎下山的战士们向敌人发起猛烈的反冲击,连续击退了多波敌军的进攻。

不幸的是在一次激烈的反击中,一颗悍然飞来的流弹击中了他的左手,痛苦中他发现自己的大拇指被削去了一半。尽管如此他仍然坚忍不拔,忍着剧痛自行包扎伤口,继续在战场上指挥作战,展示了极高的职业素养和军人精神。战斗结束后钟赤兵的出色表现不仅赢得了上级的高度评价,也让毛主席等革命领导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5年2月,在中央红军首次渡过赤水河后,面对紧迫的军事形势,中央采取了战略调整,重新编排了军队,将全军缩编为16个团。红三军团被分为四个团,其中,钟赤兵被任命为第12团的政委。此时遵义会议刚闭幕,军事策略有了重大转向。

原计划中红军打算北上泸州与叙永之间渡过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然而面对国民党军的激烈追击,包括薛岳的中央军和地方黔军的阻拦,毛主席果断决定改变策略,命令红军回师贵州,进行第二次渡过赤水河的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决策出人意料地使得贵州的军阀王家烈措手不及,他急忙调动黔军在娄山关布置重兵,希望阻挡红军的进军。面对复杂的局势,毛主席将攻克娄山关的任务交给了红三军团,彭德怀随即派遣红12团和红13团作为突击队伍。

娄山关地形险峻守军坚固,王家烈已有防备,使得战斗异常艰难。钟赤兵原本建议部队在娄山关稍作休整,因为连续行军使得士兵们疲惫不堪。但红13团提前到达战场并已经发起进攻,钟赤兵在与团长短暂商议后,立刻决定将红12团全力投入战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军的第一次攻击娄山关采用了分兵两路的策略,但这一次的战况完全不同。王家烈得知红军再次攻打娄山关,不仅要求守军死守,还调动额外兵力固守战略要点。面对敌人的顽强抵抗,红12团在进攻中遭受重大损失。

在一次冲锋中,钟赤兵亲自挥舞大刀冲在最前,激励士兵们勇往直前。不幸中弹的钟赤兵倒地不起,士兵们误以为他只是跌倒。但近距离一看,他的右小腿已严重受伤,血流不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伤势严重,钟赤兵仍坚持战斗到最后,直至战斗结束才撤下前线。战后由于伤口处理不及时及恶劣的卫生条件,钟赤兵的伤口感染严重,最终不得不接受截肢。

在红军即将继续北上的关头,有提议将他留在当地民家养伤。毛主席和周恩来了解情况后,坚决表示钟赤兵是不可或缺的战士,即使要抬着他也要继续前行,钟赤兵被安排到了中央卫生部休养连,这是一个照顾需要特别护理的领导干部和重伤员的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休养连中钟赤兵不仅要应对身体上的重大挑战,而且要保持高度的战斗精神。他在艰难的路途中,每当担架难以通过险峻的山路时,总是坚持下担架,依靠拐杖艰难地行走。

更为艰难的是,当休养连遭遇敌机扫射时,贺子珍英勇地用身体覆盖保护了钟赤兵,自己却受到严重伤害。钟赤兵对此深感内疚与感激,这一情景深刻地打动了他和所有目击者的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一段漫长的恢复期后,钟赤兵在1937年被派往苏联接受治疗并学习。在莫斯科郊外的红十字会疗养院,他经过手术治疗,积极进行康复训练,逐步恢复行走能力。在苏联期间,他面临语言和文化的双重挑战,但他不屈不挠,通过刻苦学习,最终成为伏龙芝军事学院特别班中表现出色的学员。

在克服重重困难后,他终于在1945年回到祖国,继续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在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随着国共冲突的逐渐激化,钟赤兵被派往战略重要的东北地区,担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部长兼东北银行行长,之后历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司令部副司令员、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后勤司令部司令员、东北野战军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等关键职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