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发生了不少事情,被大家议论最多的无疑是中金女跳楼的事情。不过我对此是毫无兴趣的,但这并不只是因为我不吃人血馒头,更重要是我过去跟大家说过的,你看到的,并非都是真实,可能仅仅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

你的情绪和注意力,只是被别人用来批量收割和贩卖的。

就比如全网在传开中金女事件的第一天,我在知识星球就提示说中金女5万多的房贷月供截图是从知乎盗取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自媒体,知乎上盗一张图,内容就可以开始编造了。怎么有情绪怎么来。“房价下跌+房贷压力大+降薪”导致跳楼确实很能吸引眼球,但真相究竟如何没有人知道。

而我们,就生活在自媒体虚构的一个谣言世界当中。在这些谣言中,有些已被官方证伪,比如今年发生的法国寒假作业事件,胖猫事件。但更多的虚假信息,并没有上升到需要官方调查的地步,那么,藏在冰山之下的才是主流。

正如巴菲特所说,当你在厨房发现一只蟑螂,那就意味着还有很多蟑螂。

我们当然也早就习惯了被谣言和虚假信息包围的世界。只是,有些谣言,只是吃瓜素材,只是收割你的点击率和完播率来变现的,对大家危害并不大。但有些观点和谣言,涉及到楼市股市,涉及到金融,涉及到你的投资决策,那么危害就大了。

说起这个,是因为最近接到的几个一对一咨询,大多都是因为受了网上舆论的影响而被割了韭菜。

没办法,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韭菜盘,人云亦云,被公众舆论裹挟着的人群,正是那些被收割的韭菜。

你如果要盈利,要收割他人,你就必须要独立于主流舆论去独立思考,你必须获取所有强制披露的一手真实信息来独立分析。

而跟随我们一路过来的老粉丝,都很清楚,我们的观点,从来都和主流不一致。但从来都能做到马前炮,做到料事于前。

早在去年2月份,在主流舆论大肆鼓噪通胀时,我就告诉大家,相信通胀继续的人,就是周期顶被高估值房产收割的那一拨韭菜。而那时正是京沪房价的历史最高点。文章如下:

而在去年京沪认房不认贷落地之前,我也告诉大家,认房不认贷的落地,必然导致京沪房价新一轮的下跌,如下:

在今年年初很多人鼓吹放水之时,我又告诉大家今年大概率是收水而不是放水,不要和操盘手做对手盘。

而近几个月不断创下历史新低的M2增速也印证了我年初的判断。

甚至4月份,央行要进行国债买卖时,自媒体舆论也是一边倒的说央行要买国债放水。我在知识星球再次告知大家,根据我们的独立决策,央行大概率不是要买国债而是要卖国债,而卖国债是收水,是反向QE,而不是放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比市场主流舆论认识到央行要卖出国债,提前了1~2个月。

而我之所以在每次关键节点,都要去独立决策,是因为,我自己就是在楼市股市有大量仓位,是用自己的真金白银在下注的。所以不是说发表一些道理获取流量就可以,而是真的要为预判结果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

认识到自己被充满谎言的舆论包围,必须要独立决策,是成为一个不被收割的投资者的第一步。

说到这里,过去的马前炮已经成为过去,我们还是要对未来一些新的东西,做出一些预判,来指导我们的资产配置决策。最近要发生的,就是有关消费税了,有知识星球的同学希望我出一篇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流的分析文章已经很多了,但我今天还是要说点不一样的,最重要的是要对我们当下的资产配置决策有一定的辅助意义。

主流舆论的观点主要有三点。

1 过去消费税是中央独享,以后变成央地共享。

此举有利于弥补一部分地方操盘手卖地收入的下滑。

2 过去消费税在供给侧征收,以后在消费侧征收。

此举使得收入从产地向消费地转移。并且由于零售价比批发价高,因此税收可能会上升。

3 把更多高档消费品纳入到消费税中来。

这个说的就是扩大税基。

这三点说的都没问题,但我在考虑的,是这次变化对中产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如何在资产配置上去适配消费税改革?

我们以白酒为例,来看下消费税后移之后的变化。

改革前:

假设出厂价1000元,消费税率20%,那么到经销商手上就是1200元,然后经销商加价100元毛利润,按1300元销售。这种情况下,消费税是200元。

改革后:

假设出厂价1000元,由于消费税后移,那么经销商的成本也是1000元,然后经销商加价100元毛利润是1100元,再加20%消费税就变成了1320元。消费税也就变成了220元。

看起来厂家和经销商都没有损失,最后由消费者承担了这多出来的20元税费。

但事情真相却并非如此。

如果这20元这么容易让消费者承担的话,那么消费税改革前为什么经销商不把价格直接卖到1320元,难道是因为他们都在学雷锋?

如果市场价是1300元而不是1320元,那么就说明1300就是市场博弈出来的商家利润最大化的价格。也就是价格如果继续上涨则会导致销量下降,使得涨价部分不足以弥补销量下降的损失。

也就是说,如果多出的20元消费税完全由消费者承担,那么厂家和经销商就要承担销量的下降。因此厂家和经销商的营收会下降,并且随之而来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都会下降。

换句话说,消费地的消费税增加,是以产地的税收下降和企业营收下降为代价的。

我们再换个角度,假设消费税后移后售价不变,依然是1300元,那么纳税基数就是1083元(1300/1.2),也就是销量不变,但经销商的中间差价变成了83元。但经销商肯定也会向厂家施压,要求降低出厂价格,共同承担17元(1100-1083=17)的价格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销量不变而价格下降,同样会使得厂家和经销商的营收下降,以及企业所缴纳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下降。

也就是说,无论多出来的消费税是消费者承担还是厂家承担,又或是共同承担,都会造成厂家的营收下滑,进而影响到打工人的降薪,也会导致产地税收的下降。

那么对我们资产配置的结论是什么?

那就是影响依然是趋于通缩的,也就是说,对于我们个人的决策,我们的资产配置,依然要匹配通缩(资产+现金),而不是匹配通胀(资产+负债)。

尽管如此,对于消费税改革,我依然是支持且赞成的。因为操盘手并不能创造财富,而只能转移财富。在土地出让金收入下滑的情况下,要弥补收入,要么增税,要么放水,但放水本质也就是向存款人来征税。对于广大无法获得贷款,只能靠存钱来抗风险的真正穷人(比如农民工)来说,他们很难在互联网发声,但并不代表危机时就要他们来承担代价。

由于消费税的商品对象,其主流是高档消费品,或者是对身体健康不太有利的烟酒,所以通过消费税来增加收入,相对来说,是更为合适的。并且对高档消费品和奢侈品征高额税,也是国外的普遍做法。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识别出影响后,来调整我们的资产配置。

后记:

对于我们当下的匹配通缩的配置,是我们这两年来不断马前炮式的预判市场和调整配置的结果。而本文分析的消费税对产业链的影响,也提示了我们可以继续维持当下的资产+现金的配置。

目前从各个方面的要素(货币,利率,债市,汇率)和影响看,都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大家维持当下的配置就好。

最后有关汇率,我今晚会根据外汇管理局6.28发布的最新国际收支平衡表来分析人民币的汇率走势,由于话题敏感会发在知识星球,星球的同学可以关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