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分享《中国人的思维危机》。本书立足现实、立足当今天,通过大量的事实来论述思维能力不足给我们带来的不良影响。本书作者对中国人思维危机的深切忧虑,对中国人劣根性的深刻反思,对中国教育弊端的强烈批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三 ) 重理轻文

( 三 ) 重理轻文

中国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重文轻理的国家, 但现在却完全倒了过来, 成了重理轻文。这种现象也告诉我们, 所谓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说法是多么地可笑。在利益面前, 传统不堪一击。为了发展经济, 我们完全背离了重文的传统, 把“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当成了真理。我国当前的教育界, 在对文科性质、作用的认识上, 在文科教材的制定及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上, 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这严重阻碍了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

中国人之所以轻视文科, 是因为对文科的作用在认识上有误区。很多学者谈到文科的时候, 只是谈到了文科的人文特征, 即对学生知识结构以及道德和人格方面的影响。他们没有注意到文科的思辨特征, 没有认识到文科教育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 文科教育是思维训练, 能够提高思辨力

文科教育是知识的学习, 更是思维的训练。人文社会科学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在很多中国人眼里, 人文社会学科似乎是只需要背诵知识点的学科, 只要记忆力好, 就能学好文科。在高中分科时, 很多人不愿意学文科, 中国人不喜欢学文科的一个重要原因, 是文科学生毕业后不如理科学生挣钱多。这种金钱崇拜观念在中国深人人心, 使得人们除非是不得已或者非常喜欢, 就不会选择文科。除了将来不好找工作的原因外, 更多的是因为文科需要背诵很多的东西, 学起来枯燥乏味。对于许多男孩子来说, 文科是无聊的东西, 他们没有兴趣。而女孩子相对更有耐心、更刻苦、更认真, 不像男孩子那么惧怕背诵, 再加上女性在学习理科时有点先天的劣势, 选学文科的学生中女孩子占了多数。在很多中国人看来, 能学好理科是聪明的表现,而学好文科则不过是死记硬背的结果。有位学理科的男生, 在谈到高中时学文科课程时说对于理科生而言, 上政治、历史、地理等课, 简直是一种享受, 可以暂时从抽象的公式、实验中解脱出来, 放松一下。因为理科生学习文科是比较简单的。”这种认识非常常见, 许多理科生都认为文科课程是些简单的、虚幻的、无用的东西。甚至还有一些人说什么文科的课程使得学文科的学生浪漫、不切实际、虚幻甚至是愚笨。

毫无疑问, 中国人对文科的这些认识是非常偏颇和错误的, 文科绝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学好的学科, 人文社会学科如哲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逻辑学、经济学、管理学、文艺学等等都需要强大的逻辑思辨能力。中国人之所以对文科形成了这种死板的印象, 是老师们教出来的, 中国的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育部门的决策者难辞其咎, 他们自己就没有能够深刻地理解文科的真正作用。在我们的教育中, 文科教材的制定、教学的方式方法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教师自己都认为文科是死记硬背的学科, 对学生提出的也是死记硬背的要求, 学生当然也这样认为。

文理科的分类是以研究对象为标准的, 理科指的是自然科学及应用科学, 包括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以及改造自然的经验和技术; 文科即人文社会科学, 以人类自身精神世界及人类社会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为研究对象。理科主要用来改造客观世界, 而文科可以改造我们的精神世界以及社会。人类需要认识自然, 更需要认识自己,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 是同等重要。并且文理科不是截然对立的, 而是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的, 理科也要运用语言, 而很多文科学科也需要数学作为工具。

中国有很多人包括老师都没有充分地认识到一个重要问题是:文科教学是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这使得教育者在教学中很少有意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他们只是告诉学生学文科就要“背”。思维训练缺乏的结果, 就是思维能力的不足。

人文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自身的学问, 它与人自身的关系无疑更加紧密, 与我们的生活更是息息相关, 我们时时刻刻不能离开它。比如语言, 它是基础中的基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思维不能离开语言。

只要你的大脑还在活动, 你就在使用语言, 你平时的学习、工作、生活、交流都离不开语言。而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在中国之所以备受批评,正是因为它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 地位非常重要。没有一定的语文能力, 其他学科是不可能学好的。任何学科的研究最后都要以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 论文的写作需要文科的训练。至于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学科, 同样是我们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常用到的。文科教育能让人的思维更有深度。自然科学具有客观性, 其问题的答案往往是确定性的。文科方面的问题往往很难以对错来评判, 其答案往往是不确定的、多样的。人文社会科学同样具有“抽象”的特征, 看不见、摸不着、难以确定, 这使得人们对它的认识更加困难, 需要人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1) 错误的认识:理科比文科更有利于培养抽象逻辑思维

《新闻晨报》2009年4月15日刊登了新闻《上海交大停招管理专业本科生》, 说2009年起上海交大管理专业将正式停招本科生,转为从全校大三工科、理科专业学生中选拔读研究生。对此, 管理学院院长王方华解释说, 有理工背景、逻辑思维强的毕业生更受企业欢迎。

很明显, 王院长及很多企业都认为理工科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更强。在中国这种认识很普遍, 很多人都认为文科用的多是形象思维, 理科用的才是抽象逻辑思维。果真如此吗?

青年作家韩寒的数学很差, 但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却很强, 经常写出一些极富思辨色彩的文章。前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1897 —1969年) 被称为“文学天才, 数学白痴”, 考大学时数学考了零分, 却被北京大学录取, 成为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 他的逻辑思维能力绝对不差。

很多著名的学者数学都不好, 或者没受过理科学科的训练, 但逻辑思维能力却强于多数人。这说明, 一个人即使缺乏数学等理科的训练, 他的逻辑思维能力仍然可以很强。可见, 理科更有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 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认识。这种观念只在中国流行, 没有哪一本心理学著作曾经有过这样的论断, 也没有什么切实的证据能够证明这一点。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中国人形成理科生善于逻辑思维、文科生善于形象思维的认识?有这么三个原因:

第一, 一些人误认为文科只是文学艺术, 如诗歌、小说、绘画,那确实需要形象思维。但文学艺术只是人文社会学科中极小的一部分,很多人文社会学科如哲学、逻辑学、法学、经济学都需要强大的抽象能力与逻辑思辨能力。要说形象, 理科涉及的形象更多, 因为它们研究的对象就是自然界的或人造的物质, 甚至是看得到、摸得着的物质, 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在很多时候面对的都是眼前的、实实在在的物质, 而所有的实验都要求眼见为实, 都是通过观察得出结论的。而许多人文社会学科面对的并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 而是人的不可捉摸的精神世界以及复杂多变、难以把握的社会现象。所以文科更需要抽象逻辑思维。

第二, 一些人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当文、理两种背景的学生在一起讨论问题时, 他们总是不由自主地倾向于把思维的差别归结于文理的差别, 但实际上这种差别在文科生之间、理科生之间都同样存在。试想, 如果高中不分文理科, 学生之间的思维差异同样会存在, 但人们不会想到把这种差异归结于文理科的不同。

第三, 很多人把男女之间思维方式的差别等同于理科生与文科生之间的差别, 当然是不准确的。很多理科男生谈到文科生的思维方式时, 实际上是拿文科女生做例子的;同样, 很多文科女生谈理科生的思维式, 也是拿理科男生做例子的。他们所谈的思维差别实际上是男女之间的差别, 而不是理科生与文科生的差别。

更荒谬的是, 人们在谈论理科生逻辑思维能力更强时, 拿出的证据却都是文科类型的问题, 比如对文艺作品的理解、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对政府政策的讨论等等, 这些问题本来就是文科研究的东西, 文科生天天研究的就是这些东西, 难道他们的理解与看法还不如理科生?这是很荒唐的。如果说文科生做数学题不如理科生, 这很正常; 但如果说文科生连解决人文社会学科的问题都普遍不如理科生, 无疑是荒谬的。

人本身就很复杂, 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并不比对自然的认识更清楚。这些都使得很多人文学科具有很强的思辨性, 全面深刻地分析社会问题和分析数学难题一样困难重重。这种困难表现在, 面对同样的问题, 不同的人会得到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结论。比如, 在哲学上, 人们对客观世界有不同的认识; 在史学上, 人们对相同的事件或人物却有着不同的评价; 在文艺学上, 对作品有着不同的理解; 经济学更是如此,对中国当前的经济问题, 经济学家众说纷纭, 甚至观点完全相反。

中国人不喜欢哲学思辨, 有一部分人认为哲学不切实际, 是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这是因为这些人的思辨能力差, 问题一复杂就想不明白, 便想当然地认为复杂的问题就是无意义的问题。试想, 那些高深的科学理论, 又有哪一个是简单的呢?可叹的是, 哲学在大部分中国人心中已经成了最无趣、最无用的学科, 是大学生最不愿意选择的专业。

哲学在中国遭遇的尴尬也许并不奇怪, 不善思辨的中国人, 他当然不会喜欢哲学。

所以中国人所谓“学理科的人更聪明, 逻辑思维能力更强”的观念是毫无道理的, 更是没有任何证据的。当然这种观念发生在中国人身上也是有原因的, 由于文科学生挣钱少、对文科的性质认识不清、文科的教材及教法不科学等原因, 造成人们不愿意学文科, 感觉学文科“没出息”( 挣钱少), 聪明的学生就不会选择文科。毋庸讳言, 就中国来说, 学理科的聪明人多是有道理的。但在发达国家, 就不是这样了。经济学家郎咸平说:中国的一流人才, 基本上是念理工科, 像我都是当初比较差的,才去念商科、经济, 我在高中的时候, 我如果稍微聪明一点的话, 我也去念理工科去了, 因为我的父母告诉我, 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 你们有没有想到, 这句话就是错的, 胡说八道。你们想到的几乎都是错的, 我跟你讲, 为什么中国人到美国去, 和美国人竞争, 你这么优秀呢?我可以跟你讲, 因为中国的一流人才是念理工科的, 而美国的一流人才是不念理工科的, 念什么?法, 商, 莨, 他们是三流人才才去念理工科…… [102]

郎咸平在这篇演讲中还谈到, 中国的教育培养的只是解题高手,而不是有创造力的人才。笔者对此深表同意, 中国把很多聪明的孩子都培养成了理工科的解题高手, 却很难培养出思辨力和创造力都比较强的人才。虽然我们是最聪明的人学理工科, 美国是三流人才才去念理工科, 但是我们的科技水平仍然比人家差一大截, 只能说明我们的教育太差了, 把许多天才都培养成了庸才; 而美国正好相反, 把庸才培养成了人才。

笔者以为, 这正是中国教育轻视文科的结果, 错误地认为文科不需要高智商, 没有认识到文科在培养人的思辨力方面的巨大作用。再聪明的学生, 如果没有经过充分的文科课程的训练, 他的思维能力就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即使他学的是理工科, 由于受思辨能力不强的限制, 也很难取得出色的成就。对这一点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有认识, 但是这个认识并没有被普遍接受, 学校里更没有采取有效的针对措施。

(2) 数理化不能提高中国人的思辨能力, 而文科可以, 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正是以文科为主数学题当然能够锻炼人的思维, 但数理方面的逻辑和我们社会生活中的逻辑有巨大的差异, 甚至是两回事。一个善于证明数学题的人不一定能对生活问题和社会问题有正确的看法。我们能够看到, 一些理科高才生在实际生活中存在许多问题, 不善交际, 不善表达, 对社会问题难以正确客观地评价。不是每个人都要做数学家、物理学家, 但是每个人都要生活, 并且要在社会中生活。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 人文社会学科具有更大的重要性。

人文社会学科就是研究人类自身的学问, 它与人自身的关系无疑更加紧密, 与我们的生活更是息息相关, 人们时时刻刻不能离开它。

比如语言、政治、法律、社会、经济、管理、历史、文学、艺术等学科, 都是我们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常接触到的。

我们更需要人文社会科学。我们也注意到, 很多著名的科学家文科修养都非常深厚, 甚至足以称得上是文学家或是艺术家。而很多著名的学者、作家, 他们的理科能力却很一般。没有文科很差的科学家, 却有理科很差的文学家、学者。这足以说明, 文科训练对于思维能力的发展更为重要。

在基础教育上, 中国的中小学生花费了大量时间在数、理、化上, 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中小学生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文科上。按理说, 我们的科学技术应该很发达, 但结果恰恰相反, 美国是科技强国,中国是落后国家。我们的学生做的数理化习题已经够多了, 但这没有能够培养出中国人的思维能力。

美国中小学数学课与我们相比要简单得多, 近年来美国大学在中国招生, 很多中国考生觉得其数学试题简单得可笑。然而美国的语文、阅读、写作试题却让中国学生深感困难。美国的写作重视思想的深刻、逻辑的周密和行文的流畅, 让很多中国考生无从下笔。很多在中国读了小学后到美国读中学的孩子, 在学习数理化方面非常轻松, 但在学习语文、阋读、写作等方面却非常艰难, 可见美国孩子在文科方面的水平远高于中国孩子。但美国并没有因为中小学数学难度低, 而失去科技强国的地位, 依然是人才济济, 领先于世界。反观我们, 中小学生深陷数理化的题海, 从考试成绩上来说确实不错, 在国际“奥赛”中经常获奖, 但他们最后却很难成为突出的科技人才, 中国的科技水平更是远远落后。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美国人清楚地看到了文科教育在提高学生思辨力方面的巨大作用, 从小学开始便加强文科教育, 美国孩子在中小学的大部分学习时间都用在了文科的学习上, 其中语文课又最受重视。美国小学生花在语文上的时间远远多于其他课程, 文科的教学时间占据了绝对的多数。而在学习数学、科学等课程时, 也会要求学生写研究报告、论文等, 同样有阅读和写作的内容。法国高中生毕业时, 有一场世界有名的“哲学大考”,18岁的中学毕业生必须毫无选择地面对试卷上关于“自由”、“权利”、“欲望”、“国家”等问题的题目作答, 这是思想的教育, 更是思维的训练。挪威也是如此, 《中国青年报》2009年2月9日刊登了一篇文章《挪威中学生: 不忙考试整天思考人类问题》。文章说, 中国的中学生在不断地背诵大量的知识点, 而挪威的中学生却在“享受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思考如何作出“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类行为”。作者感慨道:

“这对于我来说无异于一次教育观念的地震——是对几十年坚定不移、以刻苦读书为己任的教育观念的根本性质疑。”我们的学生天天背诵知识点, 人家的学生天天自己思考问题, 未来谁的思维能力会更强是显而易见的。

在写作方面, 美国学校对孩子的要求比中国要高得太多。中国现行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小学以学写记叙文为主”, 初中“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 高中才开始进行较多的议论文写作训练, 但已经太晚了。中国在中小学主要是进行记叙文的训练, 所以中国的学生总是感觉到写议论文困难; 而美国学生则是从小学开始就写论文, 一直在进行思辨的训练。请看下面的文章《美国小学生怎样写作文》( 节选) :

目前, 我国中小学生的文章写作, 往往偏重于对事或物的意念和感悟这种感性经验的表达, 重抒情而轻理性思考, 对实践和思维过程的训练重视不够, 尤其是淡化文体训练之后, 学生的作文往往成了“四不像”。相比之下, 美国的写作教学则要求建立一套有序的方法, 特别强调写作步骤的推进程序, 也涉及到有关表达方式等术语的内涵。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进行文体意识和表达方式训练, 训练学生的记叙、描写、议论和劝说能力, 指导学生写作研究报告、传记文章和指导类说明文, 从四年级开始指导学生写作带有个人观点的文章, 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 他们就要求学生写作时关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这种开头直奔主题直抒胸臆、中间运用细节和证据证明中心、篇末点题的三段论方式, 成为美国学生作文的组织和结构方式的特征。

小学一年级的文学聚焦就有剧本。小学二年级开始“聚焦传记”, 三年级还有一次同样内容的文学聚焦活动。这时的传记是为别人写的叙述故事。五年级的文学聚焦则是自传。美国教育特别强调观点的形成与表达, 学生不仅要有自己独特的带有批判意识的思想, 而且这种思想和观点还要有理有据地影响他人。这种教育思想渗透到作文训练中, 主要体现在劝说类文章的写作上。小学三年级开始进行劝说类文章的写作训练, 一直持续到高中阶段。

美国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接触研究报告, 这种写作训练一直贯穿小学各年级, 至高中毕业。 [103]

美国小学生从一年级就写剧本、写研究报告, 二年级开始写传记, 三年级开始写劝说性论文, 这些写作训练特别是议论类文章的写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使得他们的思维更加严密、条理,逻辑性强。一些中国学生到美国之后, 在写作方面困难重重, 他们写的论文美国老师都看不懂, 不是因为语言的问题, 而是因为这些论文逻辑混乱、表达模糊、条理不清, 这正是从小缺乏训练的结果。

目前, 中国国内高中学生在议论文写作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有调查表明,90% 以上的学生有“恐议症”, 不想写议论文, 害怕写议论文, 更写不好议论文。许多记叙文、散文写得不错的同学, 却很难写好议论文。很多同学写出来的议论文千篇一律, 毫无新意, 或者有论点不明、论据不足、论证不力等诸多问题。写不好、不想写, 使得高中议论文写作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到了大学同样如此, 我们的很多本科生不能写出一篇像样的毕业论文。他们走上社会之后, 思考问题就会倾向于程序化、表面化、单一化, 不能够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看问题, 也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讨论问题时往往不能展开, 不能深人。

在阅读方面, 中国人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量不如人意。阅读对现代人来说太重要了, 它是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必不可少的活动。但我国国民的阅读能力长期以来一直走低, 人均图书阅读量很小。《福布斯杂志》曾经对全球近100个国家的国民阅读情况作过一次调查, 结论显示中国人均年阅读量仅为1.5本, 排在第78位。而排名第一的日本, 人均年阅读量高达12本, 其后的美国也达到了10本。 [104] 温家宝总理对此深感忧虑, 甚至发出了“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的寄语我国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的阅读还有快餐化的倾向, 经典名著不再受欢迎, 这是令人担忧的。而美国人从孩子很小开始, 便大力培养孩子的自主阅读能力, 让他们自主地去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及其他文科书籍,美国孩子阅读的文科书籍相比中国孩子要多得多。让我们读一篇有关的文章《中美学生阅读能力对比》( 有删节, 着重号笔者所加) :

中国的教育理念是: 孩子是一张白纸, 是靠大人教出来的, 老师和权威是至高无上的, 于是产生了灌输式教育法。同时将数理化奉为教育的基础, 加之高考的存在和资源的匮乏, 孩子从事的是长时间枯燥、乏味的演算, 于是打造出大量被驯化、臆想型的、缺乏思辨能力、创造能力的人。西方的教育理念是:孩子与生俱来拥有自己的精神胚胎, 孩子是在自我教育中成长起来的, 成人在其中只是起着一个创造适合孩子成长环境的作用, 于是产生了启发式教育法。同时将文史奉为教育 的基础, 通过培养孩子批判式阅读的能力, 让孩子拥有批判式思维的能力, 于是造就出敢于挑战权威, 拥有理性思辨能力,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

结果就是我们号称中国的学生基础很扎实, 但是与诺贝尔奖无缘;被我们认为数理化学得很浅, 特别是数学能力很弱的美国学生,30多年来几乎独霸诺贝尔科学类各个奖项和菲尔兹数学奖。这个结果很大部分是因为中国重理化、轻文史, 重验算、轻阅读所造成的。

《中国儿童早期阅读现状报告》显示:西方发达国家儿童在6〜 9个月开始阅读活动, 中国儿童普遍到2 〜 3岁开始阅读活动;美国儿童4岁后进入独立的、自主的大量的阅读, 中国儿童平均到8岁才能达到这个水平;中国儿童的年阅读量只有美国同龄儿童的1/6 。如果说中美学生之间有多大的差距,6比1的阅读量就是差距的现实存在。

1956年10月4日, 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震惊了美国。

美国政府经过调查研究, 发现美国人的阅读量少是影响人的智力发育的一个重要原因, 于是制定了一系列提升学生阅读量的举措。美国的统一阅读标准规定: 初年级学生的读书速度每分钟为80 〜 158个单词;中年级学生为175 〜 204个单词;高年级学生为214 〜 1250个单词。美国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本, 一课就有六七页。课文多是讲小孩子的故事, 或是名人童年的故事, 也有诗歌等。到四年级时就开始阅读中篇小说。纽约州规定, 小学生每年必须读25本书。美国一个大学生的平均周阅读量是600页。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 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是不可能在标准化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 这也是我们中国学生在美国的标准化考试中的语文部分难考出好成缋的重要原因。美国学生的语言阅读课一般不讲语法和语言理论, 主要是阅读,分精读和泛读。精读课有些像我国学校的语文课, 学生有统一的课本,由老师进行讲解, 但主要不是讲字词句, 而是着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对所学文章加以分析和评论, 进行概括和复述。泛读课学生有较大自由, 没有统一的课本, 通常由老师提出一个书单, 供学生选读,有时也指定若千本书为必读。低年级可以读小人书, 随着年级升高, 读的书也随之加深。美国学生的阅读往往与写作联系在一起。一般说来,学生每读完一本书, 都要写读书报告。

美国学生读书面很广, 虽以文学书居多, 但也涉猎政治、社会、文化、历史、科技等书籍。美国从事教育研究的学者认为, 阅读课至少可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一是词汇量, 二是理解和概括能力, 三是写作能力。

阅读能带来什么好处?简单地说: 你读得越多, 理解力越好;

理解力越好, 就越喜欢读, 就读得越多。你读得越多, 你知道得越多;

你知道得越多, 你就越聪明。比尔•盖茨之所以雄居世界首富达十三年之久, 和他小学四年级通读《大英百科全书》不无关系。比尔•盖茨无疑是智力超群的,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 阅读是开拓思维的极为重要的条件。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了中小学校学生思维慢的原因后正确地指出:孩子们在小学如果读的材料少, 想的东西少, 那么就会影响大脑的思维。 [105]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 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拥有更强的阅读能力和更大的阅读量, 他们读的书多是文科的书, 正是由于他们读了大量的文科书籍, 他们的思辨力获得了良好的发展, 使得他们在后来学习理工科及进行科学研究时得心应手, 成绩斐然。阅读量的增加还能使人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观点, 这使得人的思维更加全面。中国孩子在中小学将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做数理化习题上, 自主阅读的文科书籍比美国孩子少得太多太多。正是由于他们读的文科书太少, 影响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这也使得他们在以后的科学研究中难以取得应有的成绩。美国孩子开始自主阅读的年龄要比中国孩子早4年, 对儿童来说,4年是一个巨大的差距,4年的阅读对思维发展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可以说, 我们的孩子从起点就已经落后了。

我们的中小学数学教学, 其深度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能力, 只好依靠让孩子死记硬背口诀、公式、定理以及猖獗的题海训练来提高成绩。实际上只要到了合适的年纪, 大脑的理解能力提高了, 再学习相关数学知识是很简单的事情。而靠死记硬背及题海战术让孩子学习自己思维尚难以理解的东西, 是严重地浪费时间, 更让广大的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说:“小朋友一、二年级的时候, 数学不要学得这么深, 玩玩就可以了。到了一定年纪, 随便讲一讲就通了。”[106]

笔者以为, 在基础教育阶段, 应以人文社会学科的教育为主。

就我国来说, 应该增加语文、历史、社会、哲学、法学等学科内容, 提高难度, 扩大学生的自主阅读量, 改善教法, 加强思维训练。相应地,减少数理化等科目内容, 降低难度, 调整学习方式。高中不能分文理科, 升大学之后再分专业。只要能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对孩子的思维训练, 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那么到了大学不论学什么专业都能学好。反之, 思维能力不高, 学什么都难以学好。

中国很多政府决策者都是理工科专业背景, 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训练, 这给他们的思维带来了不利影响, 造成他们的思辨力潜力没有得到发展, 思辨能力不足, 致使他们对社会问题看不清楚、想不明白, 对相关理论难以理解、不能实践, 当然就难以制定出合适的政策。

而西方很多政治家都是出身于法学、政治学等文科专业, 美国高官2/3以上都是学法律的。文科的训练使得他们具有很强的逻辑思辨能力, 看问题全面透彻, 思路缜密而清晰, 表达严谨而明确, 他们更善于分析各种社会问题, 制定合理的政策。不仅如此, 国家治理本来就是一种社会科学, 让数学家、物理学家或工程师来做政治家, 是让他们做超出自己专业能力之外的事情, 是很有可能做不好的。

笔者丝毫没有看不起理科生的意思, 反而一直认为科学家比政治家更伟大, 因为政治家只是为一个国家作贡献, 而科学家是在为全人类作贡献。奥巴马只属于美国, 而爱因斯坦则属于全世界。科学家从政是一种巨大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