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意大利显然有些按捺不住搞事的心情了,在西班牙等国在游说欧盟改变关税结果之际,意大利却反其道而行之,让中欧关系的未来再度出现一丝变数。

2024年9月,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访欧,与意大利副总理兼外长安东尼奥·塔亚尼的会面,揭示了这场博弈的复杂性。

意方表示会坚持欧盟加征关税的立场,这对于中国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王文涛部长访欧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游说欧盟加盟国改变立场,停止对中国加征关税。这相当于意大利打了中国的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顾欧盟今年7月初的初步投票情况,12票赞成,4票反对,11票弃权,这个结果基本上代表着欧盟大多数国家对中国的态度并非友好。

之后,包括德国、西班牙等国的相继访华,给这场危机带来了一丝缓解,他们承诺会改变自己的态度并且会游说欧盟其他国家。然而,意大利就像一个刺头。

可意大利属于是对华强硬了,但又没强硬到底,塔亚尼的表态并非简单的对抗。他同时表示,意大利希望中国车企来意大利设立工厂,甚至考虑将一些经典品牌转让给中企。

据最新数据显示,意大利本土汽车制造业年产量仅为88万辆,远低于其他欧洲汽车大国。这或许是他们迫切想让中国汽车行业进入意大利的关键原因之一。

如果中企在意大利设厂,不仅可以避开欧盟加征的关税,意大利也能获得更多工作岗位和税收。这意味着,意大利并没有把加征关税当成目的,而是当成手段来要挟中国让步,加强与意大利本国的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方面,通过支持关税措施,意大利表现出了与欧盟主流立场的一致性;另一方面,通过邀请中国车企来意投资,又为本国汽车产业的复兴开辟了一条新路。

这种希望全都要的政策,对中国是否有用?我觉得是没用的。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吃软不吃硬的国家,你要好好谈,那只要不涉及核心利益,什么都好说;可你若是用威胁的方式让中国办事,那恐怕只会起到反效果。

事实上,中方已经对欧盟的做法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王文涛部长直接表示意大利的做法会打击中企对欧洲的信心,换言之就是,中企或许减少与欧洲的合作。

事实上,中国已经对原产于欧盟的白兰地、猪肉和奶制品进行了反倾销调查。这三大类产品2024年对华出口超100亿美元,主要出口国正是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

如今西班牙有可能改变自己的态度,而法国与意大利这两个“刺头”,恐怕依旧需要“中药”的敲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月底意大利总理梅洛尼访华时与中方签署的中意三年合作计划,我们不难发现意大利在中欧关系中的特殊地位。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在七国集团中的唯一参与者,意大利一直在中欧关系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

然而,塔亚尼的最新表态似乎与梅洛尼访华时的友好氛围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反差也引发了外界对意大利对华政策一致性的质疑。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欧盟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加征关税的考虑,反映了欧洲汽车产业面临的挑战和焦虑。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崛起,不仅在技术上形成了领先优势,在市场占有率上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欧洲作为传统汽车豪强,面对这种挑战,选择通过贸易保护措施来维护本土产业利益,说明了他们早已落后于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全球化和产业链高度融合的今天,单纯依靠贸易壁垒来进行保护主义的做法,其效果值得怀疑。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可能会引发更多的贸易摩擦,最终损害双方利益。

不过,反过来说,对中国企业而言,欧盟可能加征关税的举措无疑是一个挑战,但也可能成为一个契机。如果依旧想要打入欧洲市场,那加快在欧盟内部建厂的步伐,无疑不是一个方法。

但是,选择在哪个国家设厂将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考虑到意大利汽车产业的现状和政策环境,中企可能不会将意大利作为首选,反而会更青睐匈牙利等对华友好国家。

如果中企在这次关税战中选择低头,那意味着将来那些对华强硬的国家可能会继续跟他们上嘴脸,甚至给他们施加各种霸王条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未来,中欧关系的发展将面临更多挑战和机遇。双方需要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在分歧中寻求共识。

只有通过平等对话、互利共赢,才能真正实现中欧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而意大利作为中欧关系中的重要一环,其未来的政策走向,无疑将对中欧关系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