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关系从新中国建立以后,就一直在曲折变动中艰难发展,不同时期呈现不同主题。最近几年,欧洲“去中国化”的呼声大噪,两大经济体大打贸易战。

德国却逆流而上,与中国的合作不减反增,甚至成为我们重要的合作伙伴。为了更好地开拓中国市场,德国还陆续将化工产业向中国迁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两国从贸易中各有收获,但我们也必须看到背后的风险和弊端,提前加以防患,未雨绸缪。

中欧关系从冷战到破冰

美西国家长期实行单边保护主义,妄图从各个方面堵死中国经济的发展。在这股恶性的去中国化的浪潮中,中国每一步都走得十分艰难。那么,这种抱团敌视和排挤中国的风气是如何形成的呢?

要了解中欧贸易战的由来,就必须追溯到新中国建立之初。毋庸置疑,在二战结束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都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的枪口对准谁,他们就孤立和攻击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一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几乎断绝了往来。后来,因为中苏关系出现动荡,渐行渐远。

为了打破这个僵局,中国开始和西方合作。上世纪70年代,苏联导弹危机解除后,中美之间开始有了往来。

到了90年代初,中欧关系又进入了低谷期,欧洲国家开始联手制裁中国,经济合作被一律终止,不再向中国提供任何贷款和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冷战宣告结束,中国牵制苏联的利用价值丧失,美西国家就更能够肆无忌惮排斥中国,一口蛋糕也不分出来。

在经历几年艰难的发展后,中国重新凭借自身实力,在国际市场站稳了脚跟。国际交往利益为先,欧洲国家对中国的态度也逐渐放缓,1994年,除了军售外,其他针对中国的制裁措施基本取消。

但是从2006年开始,随着中国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中欧的贸易摩擦逐渐增多,关系又开始变动不定,经济竞争不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逆流而上的中德贸易

截至目前,中欧关系虽然有所缓和,但贸易战仍未停止。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与中国的贸易又是什么情况呢?

1972年两国最终决定建立外交关系。早期的中德关系,完全可以看作是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的一个缩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较于其他欧洲国家而言,德国与中国的往来更加频繁。1978年我国使团到欧洲访问考察时,最重要的一站就是德国。1984年和1987年,德国总理先后两次访华,商讨建立稳定的双边关系。

这一时期,中国从德国获得了不少技术和贷款帮助,合作覆盖了航天、科技、能源等领域,收获了不少可喜的成果,

这些成绩让德国看到了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合作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因如此,进入新世纪后,中德关系突飞猛进,顺利发展。

2008年金融危机时,德国企业希望与中国合作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也适时伸出援手,拉了德国一把。有了这些合作共赢的铺垫,德国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不断增加。

特别是德国的制造业与出口贸易,正好与中国形成优势互补。随着国力增强,中国在国际上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2014年,德国对中国进行重新定位,还专门制订了两国未来发展到蓝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疫情之后,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就陆续开始了业务转移,主要包括出口订单和产能两部分。中国成为了德国转移的目标地之一。

截止2021年底,中国已经连续6年,成为德国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中国近1/5的欧洲贸易都来自德国。2021年两国的贸易总额就达到了2350.9亿美元,贸易增长率也一直保持在10%以上。

在双方的经济往来中,除了商品贸易外,投资也占了不少比重。2022年投资量总超过550亿美元,为两国的企业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和好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国化工产业大迁移

在德国的产业大转移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他们的化工产业。近年来,西方国家国内市场能源成本攀升,严重制约了境内的工业生产。

特别是俄乌爆发冲突后,欧洲的能源供应岌岌可危,天然气价格一日高过一日,化工行业整体处于疲软状态。为了走出困境,欧洲各国的石化企业都在努力寻求解决之道。

2022年,德国工业巨头巴斯夫经过5年谈判,和中国湛江达成一系列重要合作项目。在此次项目敲定前,该化工集团在中国已经投资持续了几年,在南京也进行了项目扩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巴斯夫公司表示,湛江的工厂2023年开工建设,2年后就能投入使用。他们还计划在2030年前,向中国市场投资100亿欧元,

随着德国化工企业大量涌入中国,德国政府也开始着急。他们向包括巴斯夫在内的企业施压,阻碍他们对华迁移。显然,巴斯夫等化工企业顶住了压力,还与中国建立了稳定的联盟关系。

目前,该企业已经关停了在德国的11家工厂,在大陆建立了超过30个生产基地。作为基础性产业,化工产业未来的发展,势必与能源及各类下游行业联系更加紧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他们的发展计划中,将与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拥有巨大潜力的中国汽车行业,与德国化工巨头的合作,无疑会是一次双赢的强强联合。

除了这些因素外,中国市场还有哪些优势,能够让巴斯夫等工业巨头,放弃欧美市场选择我们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的化学品市场规模在世界上都排得上号,是全球化工市场的中坚力量。据最新数据预测,到2030年,我们的化工增长量将占到世界总量的3/4

作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中国拥有广阔的工业市场,完备的基础设施和产业结构,加上相对低廉的人工成本,这些优势对德国企业产生了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正因如此,巴斯夫等化工企业与中国本土企业产生很深的羁绊:与中国石化合作扩建了下游基地,与建筑防水企业深度合作,进军建筑行业;此外,在能源仓储领域,巴斯夫也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国化工入场,中国更应守住底线

石化工业一直是我国经济的发展重心,不仅事关国民经济发展,也和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目前,我国对化工企业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关注市场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减少碳排量,兼顾双碳双控的目标。

就现状来看,我国化工企业的碳排量,仍然较高,单位收入的碳排量在整个工业体系中都非常突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德国的化工巨头,巴斯夫的核心业务包括功能化学制品、塑料制品、石化制品等几个大类。它的入驻虽然能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可能会增加我们的环保风险和成本。

在发展计划中,巴斯夫提到将严格遵守中国的环保政策,预计在2050年达到零碳排的目标,巴斯夫的发展之路将会与减碳之路同时进行。

公司还特意展示了内部的饮水纸杯,将其作为公司绿色产业链的一个缩影。与传统一次性纸杯相比,这种纸杯的防水涂层更容易碎解,更便于进行回收利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以巴斯夫为代表的外来化工企业,能够严格遵守中国的低碳标准发展业务,实现效益与环境的双赢,无论是对中国经济还是企业自身,都是皆大欢喜。

但以高耗能高污染为典型标志的化工产业,无论如何革新技术,相较于其他行业而言,对环境的威胁始终更大。所以,面对源源不断涌入的德国化工企业,我们不能照单全收。

拥有先进碳排能力的化工企业我们随时欢迎,但对那些效率低、污染大的化工企业,一定要审慎考虑,最好拒之门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我们不得不考虑,那就是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以巴斯夫为例,这些外来的化工企业投资选址,基本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和资源密集的地区。

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势必会拉高这些地区的碳排量。在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时,如果不能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实行“一刀切”的限制能耗政策,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所以,面对德国化工来袭,我们需要保持更加审慎的心态。既要坚持改革开放,引入国际先进企业和生产线路的同时,也要对这些外来企业进行严格筛选和管控,在绿色环保之路上走得更加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