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珂的观点

编辑|理珂的观点

高校里的纪委书记居然自己主动去投案了,这事儿你听说了吗?没错,华南农业大学的纪委书记陈少雄,那个头顶光环的高官,居然主动“自首”了!这可不是一般的小事儿,这位大哥可是学校的纪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手握实权,本该是监督别人,结果反倒自己倒下了!一时间,广东这边的消息炸了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高校的纪委书记,陈少雄可是学校里最有“风骨”的人物之一,按理说,他应该是那个敲响反腐警钟的人,结果自己主动跑去敲门,给纪委递上了“投名状”。你说他是不是“醉了”?纪委书记自个儿犯了事儿,还得自己去投案,这背后可真是有不少的弯弯绕绕。

其实,陈少雄已经60岁了,按道理应该快退休了,本可以安享晚年,却因为违纪违法问题,自个儿“撞枪口”上了。这种情况,要么是内心实在受不了压力,要么是怕东窗事发,还不如主动交代,争取个宽大处理。有人说,他主动投案是“壮士断腕”,但我看,倒更像是明智的“最后一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说,一所知名高校的纪委书记,怎么就能长期“逍遥法外”?说白了,还是学校的监督机制有问题。要知道,教育系统内的领导干部可都是高学历、高智商的代表,他们不仅掌握着丰富的管理经验,还顶着一顶“师表”的帽子,看上去像个道德标杆,结果背地里却搞出这种事儿来。

学校的监督机制呢?别看平时风风火火地搞廉政建设,真到关键时刻,有些领导干部的权力可就有点“失控”了。要不然,陈少雄这事儿怎么可能一直没人发现呢?再说了,纪委书记本就是管人管事的,这种“老虎屁股”,谁敢轻易去摸?所以啊,有些制度看着光鲜亮丽,实际上就是个“摆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少雄的落马,给整个教育系统敲响了警钟。过去我们总说官场反腐,谁能想到,连学校里也需要来一场“大扫除”。高校里本来就是一方净土,但某些领导干部一旦权力过大,缺乏监督,久而久之,这些“净土”就可能变成“腐土”。这也不难理解,官场里有的现象,学校里同样可能存在,尤其是在领导干部的选拔和使用上,不能光看学历和履历。

看看陈少雄,他的简历可是“亮瞎眼”啊,从19岁考入华南农业大学,到担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名校出身,光鲜亮丽,但最终还是栽了跟头。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管一个人有多么高的学历,多么耀眼的履历,如果内心的道德和纪律意识不强,那终究会走错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陈少雄事件之后,咱们不得不反思一下,学校的领导干部选拔机制是不是得好好调整调整了?这可不是随便挑个能人出来拍拍屁股就完事了,光看学历和工作经验显然不够,还得看他平时的“人品”如何,作风正不正。

有句话说得好:“知人知面不知心”。领导干部的选拔,光看表面的“光环”是不行的,得深入了解他们的作风和底细。否则,像陈少雄这种看似“学富五车”的人物,竟然也能在学校里玩得风生水起,实在让人觉得讽刺。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领导干部更要做出榜样,要是这些人自己都不干净,还谈什么培养学生的“纯洁”品质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少雄主动投案,或许是一种解脱,也或许是给其他官员提个醒——犯了错,早点自首,免得被查个正着,那时就真的是“无路可退”了。而且,他的自首也给整个社会传递了一个信号:即便你是多么高位的人物,一旦触碰了纪律的红线,还是逃不过法律的审判。

这次事件,也给高校敲响了另一记警钟,那就是必须得加强内部监督。校内领导干部如果长期处在“无人监管”的状态,权力的滋生腐败就是必然的结果。只有加强监督,时刻保持警觉,才能让校园真正做到“风清气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教育系统的反腐倡廉建设,还任重道远。作为一所知名高校,华南农业大学的管理体制看似严密,但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却一点不小。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防止下一个“陈少雄”再出现?反腐倡廉不仅仅是党政部门的任务,高校同样不能掉以轻心。各位看官,你觉得接下来学校会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