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8日至19日,普京访问朝鲜期间,俄朝两国签订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这一战略条约的签订,如同一块巨石,投进西方世界的旋涡之中,立即激起了惊涛骇浪。因为该协议明确写道,在俄朝任意一方遭受到外界侵略的时候,另一方将向其提供援助和支持。
有人认为,这里的援助和支持,更多指向的是舆论和投票支持,有人则直言不讳地指出,这里的援助,是指兵力支持和先进武器装备支持,说白了就是共同防御。俄罗斯总统助理乌沙科夫指出,该条约可能会涉及安全、政治和经济问题,但不会针对第三国。
虽然乌沙科夫已经明确表态,但是外界可不这么看,尤其是韩美等国。据英国路透社6月27日的消息,韩国电视台援引韩国官员的消息称,作为俄朝互助协议的一部分,朝鲜计划最早在下个月向乌克兰派遣部队。韩国方面还发布消息称,朝鲜此次计划向俄罗斯控制的顿涅茨克地区派遣20000名工兵。对于朝鲜来说,有现役士兵有132万人,其中拥有多达10个工兵旅,兵力充足,义务兵服役又长达5年,派遣20000名工兵奔赴俄乌前线,实在是轻而易举的事。
韩国方面对于这20000名朝鲜工兵的真实身份主观猜测认为,朝鲜方面很可能是打着修理军事建筑的名义直接参战。对于韩国媒体的猜测,多家西方媒体和乌克兰媒体都及时跟进报道,美国方面更是直接警告称,朝鲜参战之日,就是美国下场之时。美国空军少将帕特·赖德还特意补充道,一旦朝鲜出兵乌克兰,无论从事什么任务或是去哪里,这些部队都将沦为炮灰。
为何美国对于朝鲜出兵乌克兰如此忌惮,甚至还只是韩国方面的猜测之语,就怒火中烧,直接撂上狠话?
这是因为,一旦朝鲜出兵,俄乌冲突的局势将变得更加复杂严峻。
1、寻求平衡
公开数据显示,朝鲜拥有全世界规模第五大的庞大军队,光是陆军就有95万人之多,还拥有4000辆主战坦克、2500辆装甲车、8600门火炮和5500门多管火箭炮。
除了士兵多武器多,朝鲜还拥有数千枚各种射程的弹道导弹,这样的军力,足以让美国及其盟友绝对不敢等闲视之。
一直以来,朝鲜都是凭借其后发制人的军备力量,在亚太地区素有“火药桶”的称号,其对于俄罗斯数百万枚弹药和万余只军备集装箱的输出,更是成为俄罗斯在俄乌前线的强心剂。
正是因为如此,美西方才对朝鲜出兵俄乌战场的猜测如芒刺在背,如鲠在喉,一再放狠话以恫吓之。
不过,对于韩国而言,一旦朝鲜出兵俄乌战场,对他们是有利无害的。这是因为,如果真的朝鲜出兵,美国下场,那么,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朝鲜对于韩国的军事威慑,将不复存在,这对于韩国来说,就是一招借刀杀人。
当下韩国的尹锡悦政府深陷各种贪腐丑闻,借助媒体炒作朝鲜武力威胁,正好可以转嫁国内民众矛盾,尹锡悦本人实在是求之不得。
由此看来,朝鲜必须在俄美韩三国之间寻求平衡,而不是贸然出兵俄乌战场。
2、一举多得
对于俄罗斯实际控制的顿涅茨克地区来说,是欢迎朝鲜工兵的到来的,因为这片土地,经过太多次战火的洗礼,早已是变得满目疮痍,遗留在此地的大量炸弹和地雷,亟需人员来清理,抽调朝鲜的工兵旅,于俄罗斯而言,真是及时雨一般的重要。
对俄罗斯来说,朝鲜工兵训练有素,且比一般雇佣兵更加吃苦耐劳,无论是把他们布置在顿涅茨克地区清理战场,还是悄无声息地安排他们进入俄乌战场,对于俄军的军事力量,都是强有力的补充。
对于朝鲜而言,出兵乌克兰,置身俄乌战场,这不仅仅是一次展示朝鲜军事实力的难得机会,还能够获取至少过亿美元的外汇收入,这样一举两得的事,朝鲜是乐意为之的。
此外,朝鲜多年来面临美日韩的巨大军事压力,不得不强化自身军事力量。为了备战,朝鲜生产囤积了大量武器弹药,借助志愿俄罗斯之机,正好可以清理自身库存弹药,还能让自己生产的武器弹药,在俄乌战场上直接验证其杀伤力究竟如何,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3、三大变化
当然,作为对于朝鲜军事支援的回应,俄罗斯会向朝鲜提供能源、粮食,还会对其开放卫星、导弹技术供其学习研究。朝鲜一直想发展核动力潜艇,不排除俄罗斯会在此时向其提供这方面的敏感技术。
分析认为,尽管俄朝未必会签订军事同盟协定,但是,通过不断提高双方的政治互信和军事互信,两国把双边关系提升到了更紧密的阶段,不是盟国,胜似盟国。
如果朝鲜真如韩国猜测的那样,出兵俄乌战场,那么,由此至少会带来三大重要变化。
一个变化是大大缓解了俄罗斯的后方压力,这也等于变相提升了俄罗斯军队的战斗力,这是美国不希望看到的。
第二个变化是,一旦朝鲜出兵乌克兰,美军宣布入场,那么,整个俄乌战场的局势将有重大改变,因为美国在欧洲有大量军事基地和军事人员,这对于俄罗斯而言,肯定不是好消息。
三是一旦朝鲜卷入俄乌冲突,美国一定会借此加大对于朝鲜的进一步制裁和打压,整个朝鲜半岛的局势将会陷入空前紧张之中。
总之,一旦朝鲜贸然介入俄乌冲突之中,势必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使紧张的国际局势进一步复杂化,给地区稳定和全球安定带来严峻挑战。
对于朝鲜而言,如何在俄乌冲突中,介入而不深入,在发展壮大自身的同时,又避免自身掣肘,才是正确的应对之道。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