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04年1月15日,北京,铁道部大楼内一场关乎中国未来交通命脉的重要会议正在进行。冬日的阳光透过宽大的落地窗洒进会议室,却驱散不了室内凝重的气氛。

铁道部部长刘志军目光如炬,扫视着在座的各位高层官员:"同志们,发展高速铁路已经不能再等了。这不仅关乎我国交通运输的未来,更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一步。"

副部长王勇峰接过话题,语气中带着一丝忧虑:"部长说得对,但是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我们在高铁技术上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如果直接购买技术,成本恐怕会高得惊人。"

刘志军点头,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没错,这正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日本、德国等国家在高铁技术上遥遥领先,他们必定会狮子大开口。我们必须想出一个方案,既能获得先进技术,又能控制成本。"

会议室内陷入短暂的沉默,每个人都在思考着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突然,技术司司长李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们为什么不反其道而行之?不直接向他们购买技术,而是让他们来竞争我们的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提议立即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经过一整天的激烈讨论,一个大胆而巧妙的计划逐渐成形。

这个被称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战略,核心就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招标规则,迫使国际高铁巨头们降低姿态,主动与中国企业合作。

计划制定后,铁道部立即开始行动。1月20日,他们首先公布了一个看似普通的招标要求:只有中国企业才能参与投标,但必须拥有国外成熟技术的支持。

这个简单的要求,直接将日本川崎重工、德国西门子、加拿大庞巴迪和法国阿尔斯通这"四大巨头"挡在了门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消息一出,立即在国际高铁界引起轩然大波。1月22日,日本东京,川崎重工总部紧急召开高层会议。总裁松冈和夫拍案而起:"这简直是在刁难我们!难道他们不知道我们的新干线技术有多先进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一时间,德国慕尼黑,西门子公司的董事会也陷入了激烈的讨论。CEO海因里希·冯·皮勒怒气冲冲地说:"中国这是在玩火!他们以为没有我们的技术,就能发展高铁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公司逐渐意识到,如果不改变策略,他们将失去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于是,他们开始积极寻找中国的合作伙伴。

就在国际巨头们焦头烂额之际,2月5日,中国铁道部又抛出了一记重拳。他们进一步限制,只允许两家中国企业参与投标: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的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的长春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这一招直接将国际巨头们的选择余地缩小到了极限。他们不得不放下身段,主动与这两家中国企业接触,希望成为它们的技术支持方。

为了进一步增加竞争压力,2月15日,铁道部还特别允许法国阿尔斯通同时与南车和北车谈判。这一举动立即引发了其他三家公司的恐慌,他们害怕被阿尔斯通抢占先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铁道部的会议室里,刘志军满意地看着这一切的发展。他对王勇峰说:"看来我们的计划正在发挥作用。这些国际巨头们已经开始互相竞争,主动降低价格了。"

王勇峰赞同道:"是的,他们现在已经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卖家,而是不得不低头哈腰的竞争者。不过,我们还需要保持警惕,确保他们真正愿意转让核心技术。"

3月1日,第一轮谈判开始。国际巨头们的初始报价果然如铁道部预料的那样高得离谱。日本方面开出了200亿美元的价格,德国也要价180亿美元。这些天价让中方谈判代表故作震惊,随即表示这样的价格完全无法接受。

随着谈判的深入,国际巨头们的报价开始不断下降。到了4月中旬,价格已经降到了100亿美元左右。但中国铁道部并不满足于此,他们继续施加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