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国家财政收入以“税收收入”为主,“非税收入”和其他类型的收入,所占比例应当呈下降趋势,这才能说明城市经济发展较高。但去年,“江苏多地罚没收入大涨”曾冲上热搜,并且直至2024年,各地方政府罚没收入还在节节攀升。据统计:长三角41个城市中,除上海和滁州不公布数据,剩下39个城市中有28个城市,2024年市级口径罚没收入总额上涨,同时,罚没收入占税收收入的比例相比前几年都提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罚没收入主要来源

许多地方政府披露的预算文件中,对罚没收入项的变动,解释为“突破重大的经济案件”或者是“侦破的案件金额较大”之类,这类解释语焉不详,反而没什么说服力。

事实上,明眼人都知道,近年来房地产市场低迷,相关税收下行,土地出让收入也锐减,地方政府债台高筑,因此,一些地方就采取罚款的手段,来增加财政收入。并且,罚款对象大多是民营企业,特别是那些经营尚好的民营企业,经营困难的民营企业,发工资都困难,更无力交罚款。而国营企业一般情况下也不会被罚,都属于国家,只是左口袋到右口袋,增加不了财政收入,还容易得罪人,没有意义。

所以,罚没收入的主体就变成当今社会下,经营状况尚好的民营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矛盾的政策与执行

民营企业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保障民生的重要对象,而对民营企业的罚没绝对是使得经济下行的强大催化剂,这种行为无异于饮鸩止渴,只会把民营企业和民生推向更深的渊薮。奇葩的是,一边地方罚没收入屡创新高,一边还在不断公布各项条例减少罚款:去年7月,国务院公布《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罚款事项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规范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取消和调整29个罚款事项,规范裁量权基准。今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罚款事项的决定》,取消和调整33个罚款事项。显然,政府也知道依靠罚没来增加财政收入长远看不可行,但无奈现在就无米下锅,只能先苦一苦民营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罚款经济下民营企业

大多数民营企业被罚款,主要是历史问题。在不管白猫还是黑猫,能抓到老鼠都是好猫的年代,在国有经济转变为民营经济的大背景下,很多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问题。

问题的产生除了企业的不自律外,还有一大原因是环境的影响。对于一些问题,国家虽有很严格的法律,但在执行层面上,却是偶然性执法,最终就导致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举一个例子:在某一个领域,有10家是规规矩矩经营,丝毫不越界,有50家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经常打擦边球甚至是违规行为。这10家企业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倒闭。某一天,有一家违规的企业被举报了,且连带出了行业问题,政府对该行业有所整顿,对其中5家企业按照法律法规进行了罚没。而最终导致的影响是:剩下的45家有违规的企业依然存在,10家中规中矩的企业依然竞争不过,要么倒闭、要么被迫同流合污。

现如今留下来的民营企业,是民营经济的主力,面对罚款经济,也显得很无奈。从那个年代存活下来的企业,多少都有些历史问题,而这些历史问题,在如今的罚款经济时代下,就成了罚款的原因。依法追溯原罪,本也是没有问题,但最怕的是又是偶然性执法,风波过后,还是恢复了原貌,并没有真正改变营商环境,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对于社会经济的增长,都没有好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如今留下来的民营企业,是民营经济的主力,面对罚款经济,也显得很无奈。从那个年代存活下来的企业,多少都有些历史问题,而这些历史问题,在如今的罚款经济时代下,就成了罚款的原因。依法追溯原罪,本也是没有问题,但最怕的是又是偶然性执法,风波过后,还是恢复了原貌,并没有真正改变营商环境,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对于社会经济的增长,都没有好处。

建议:大赦民营企业 告别原罪 轻装上阵

民营经济支撑着中国经济的“半边天”,同时也是保障就业的基础,着眼未来,只有这些企业存在、发展才有未来。如果都被罚跑了、罚关门了,中国的经济和民生还有未来吗?因此,笔者建议:设定时间分界线,大赦民营企业,此前原罪概不追究,此后再有违法必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民营企业,是告别原罪,从此轻装上阵,但此后再也不可有打擦边球的可能;

对于国家执法层面,不追究时间线之前的问题,但此后,则不再是偶然性执法,而是应当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不放过任何一桩一件,让所有企业都在合法的范围内。杜绝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如此改变之下,民营企业将会信心大增,对低迷的经济有促进效果。同时,以此为元年,改变我国的弹性执法、选择执法、随意执法的现状,废止不合理的法律法规,坚决执行违法必究,让法治观念在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保障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这样才是改变中国目前经济现状的重要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