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 | 圈儿

编辑 | 圈儿

序言

"多少商场沙场,多少血泪兵燹,才换来今日的荣光富贵?"面对突如其来的传唤,坐拥上百亿家财的任建新曾在心底暗自嘀咕。世人眼中的任建新是个传奇,从一名默默无闻的普通化工研究员,一步步成长为"中国并购之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手持重兵,在国内国际并购市场打出一条精彩纪录。但谁也没想到,就在这位"并购王者"退休6年后的2024年5月,他却突然被带走接受调查,被指涉嫌严重违纪违法。

这让外界对其过去耀眼的商业传奇再次充满好奇和疑虑:任建新到底做错了什么?中国这场并购狂潮的背后,又有什么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任建新传奇篇

1984年,一个年轻的化工研究员孤注一掷,用250元的价格买下了"兰5"生产专利。这位年轻人就是任建新,而这一小小专利,则孕育了后来的并购巨头——蓝星集团。"专利就是一堆破纸头,关键是看你有没有把它发扬光大的决心和勇气!"任建新这样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放弃了体面的事业编制,辞去化工研究员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兰5"的产业化之路。一开始,他只有一间10平米的破旧房间作为车间,几乎所有设备都是旧物修复。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靠打零工度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次,为赶制一份订单,他和几个工人连续工作72个小时,终于在付款期限的最后一天送到了货物。"我们总被贫穷压迫得喘不过气来,但我发誓要把蓝星干出个大名头!"任建新呕心沥血,终于使蓝星打响了名号。由最初的10平米车间,发展到后来占地8万平米,年产值上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4年,时年54岁的任建新出任中国化工集团总经理,开启了他华丽转身央企掌门的新篇章。"当时中国化工行业确实面临着一些棘手问题。"任建新回忆说,"我们国内的化工企业各自为战,相互之间还存在不少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另一方面,国际化工巨头的产品和技术正在不断蚕食中国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严峻形势,任建新立志要整合中国化工实力,集中力量打造业内巨头,与国际对手一较高下。2005年,任建新斥资66亿收购了11家民企,组建了蓝星化工;2006年,蓝星化工与中国化工集团合并,由任建新出任董事长。就这样,中国化工开启了一场疯狂的并购狂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8年,任建新以49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了行业老牌巨头瑞士先正达,创下了当时中国企业在海外最大规模的并购纪录。"先正达在农业科技和作物保护方面领先全球,掌握着大量国际高端技术和种子资源。只有将它纳入麾下,中国农业产业才有望在未来占据主导权。"这是任建新当年对外界解释这笔耗资千亿人民币的并购决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外界对此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这是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大手笔;反对者则担心并购作价过高,中国化工难以在短期消化如此重大收购。无可厚非,任建新身上确实带着几分"暴发户"的气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与先正达的谈判中,为了赢得主动,他不但拒绝先正达管理团队的"过桥"要求,还直接宣布中国化工将对先正达实施全面接管,要求其管理团队全部"下课"。这种气焰囊囊的大手笔,可以说是任建新执掌中国化工的一贯作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任建新陨落始末

先正达并入中国化工集团后,并没有像预期那样为后者带来业绩飞跃。相反,中国化工背负着上万亿债务的沉重包袱,业绩步履维艰。2021年下半年,先正达计划以估值600亿美元的身价在香港或纽交所独立上市,试图完成与母公司的分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这场IPO却遭遇重重阻力。有投资银行内部人士透露,由于先正达过去几年业绩不佳,加之母公司中国化工负债沉重,估值水平受到市场和监管层的质疑。在经历数轮艰难的"问询反馈"环节后,这场IPO最终胎死腹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把业绩不佳的子公司推向资本市场,借机摆脱债务包袱,的确是一些发展遇阻的公司常用的手法。"一位资深投行人士如是评论,"但要怪就只能怪任老先生当初收购的作价实在太高,遗祸太多。"

2023年下半年,先正达选择更换了会计事务所,并再次重启IPO计划。不过,再次申请时已是新的监管高压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2月,原任10年的证监会主席卸任,新主席上任后斯旋风出尽力加大对IPO审核的严格程度。"中国资本市场过去确实存在着审核标准不够统一、监管力度跟不上的问题。"

新任主席在内部会议上直言不讳,"一些潜藏严重问题的公司,依然可以偷梁换柱顺利过会,严重违背了资本市场公平、公正、公开的初衷。"为扭转这一局面,证监会在新主席的带领下,开展了一系列旨在提高IPO审核质量的改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是对会计师事务所加大罚款和处罚力度,坚决整治"过桥行为"。二是围绕信息披露、关联交易、同业竞争、商誉减值计提等重点领域,进一步细化审核标准和要求。三是从机构和个人两条线入手,将违规成本显著提高,形成遏制违规上市的长效机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月后,监管力度的加大已初见成效。沪深两市IPO申请企业的审核效率明显下降,过会率大幅下滑。与此同时,上证指数也止住了过去几年的颓势,从2月份的2867点上涨到3119点。2024年8月,先正达再次公布招股说明书,拟赴香港上市。此番申请能否获批,还要观望监管部门的审核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董事长沦为"高危职业"

不过,更令人震惊的是,随着监管力度的持续加大,各地的市场监管部门向董监高人员发出了一连串"惊雷"。

2023年以来,上市公司内控问题接连暴露,账面造假、信披违规、内幕交易等丑闻频频曝光。因此,一大批上市公司董事长、监事会主席等高管都成为监管部门的重点"靶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几年,董事长已经沦为了一种'高危职业'"一家专门从事独立监事业务的上市公司董秘直言:"监管部门无形中提高了对董事长尽职情况的监督要求,做为一线的执行者被'火力全开'。"

任建新显然也被这股从上而下的严厉风暴卷入其中。证据显示,包括先正达在内,中国化工集团旗下多家企业曾有向其他单位支付"过桥费"的违规行为。作为集团实际掌舵者,任建新很可能要为此承担严重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背后的反思

毫无疑问,商场如战场,如果企业想立于不败之地,必定要靠不断的兼并重组保持活力。任建新的一路并购之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教训。

首先,任何一次并购都需要付出资金、资源和机会成本。对收购企业进行全面审查和衡量业务协同性,甚至提前布局好配套政策,都是并购成败的基石。相比之下,仅凭直觉和冲动进行收购,必定将付出沉重代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兼并需要可持续性,需要谨守专业主义。企业不能囫囵吞并一切可能的行业和上游资源,这样反倒有失主业。一味追求规模扩张的所谓"大集团梦",最终必将让企业在中庸道路上越走越远。

再次,优秀企业家的格局和眼光固然重要,但内部管理控制更不可或缺。如果内控体系建设跟不上外延式扩张脚步,贪腐和滥用职权的种子就会从中滋生、故态复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不要在追求规模化并购的过程中,忽视了价值重建和文化融合。如果并购仅是将各种不同元素生硬嫁接,其必然就像机关木偶一样行动失常、步履维艰。也许任建新明白谦逊和反思的重要性。只是到了他这个年纪,已经无暇为任何东西重新做加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你有什么想法,也不妨在评论区留言跟我们分享一下哟~顺便别忘了三连(点赞、关注、分享)支持一下我们哈!

【免责声明】本文及图片内容均来源网络,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不当内容。如有侵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或修改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