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期间,网传河南淮滨县发生一起娘家人阻拦新郎接亲车队,当场加价18万元彩礼的事情,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从事发现场拍摄的图片来看,一男子趴在婚车上不让车辆开走,之后警方赶到现场处理。当地人介绍成亲当天女方的哥哥和嫂子临时加价,要求男方增加18万元的彩礼。此前,男方已经给了18.8万元的彩礼,这意味着这家人嫁人要收36.6万元彩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当地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于10月7日发布了情况说明,从中我们能够发现事情和网传的版本有些出入。

第一,18.8万元的彩礼确实已经给了,但钱转账至新娘个人的银行账户。

第二,新娘家人认为没有收到现金礼金,便阻止婚车离开。

第三,公安机关对拦车的女方哥嫂进行了训诫。

第四,男方支付新娘家购置嫁妆费用3万元,双方达成和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我看来该事件最大的争议点在彩礼到底是给新娘还是女方家属上。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对彩礼归属的做法不同,有的是直接给新娘,有的是给父母,还有的是先给父母再由父母拿出一部分给新娘。到底是哪种与当地约定俗成的习惯有关。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向来是不支持彩礼的,尤其是在生活成本不断增加的当下,高彩礼让一些家庭婚前就背上了债务,婚后要想着怎么替男方父母还彩礼钱,怎么可能过得好呢?不过,仅就这起事件来说我不认可男方及家人的做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女方家人冒着违法犯罪的风险在大婚当天阻拦接亲,很明显是有受骗上当的感觉的,这说明按照当地习俗彩礼大概率是给到娘家人的。

结婚前双方谈好了18.8万元的彩礼,两边都同意了,相当于形成了一个契约。也正是因为娘家人有了能获得18.8万元彩礼的预期才愿意多花点钱给新娘置办嫁妆上。

男方也好,新娘也罢,肯定是知道这个事情的,只不过执行时耍了小聪明,把钱直接打到新娘个人账户上。表面上给了彩礼,实际上明眼人都知道这笔钱不可能按照习俗和两家人之前的约定给到女方父母。

到了迎亲的那天,女方家属感觉受骗了,气不打一处来,便做出阻拦婚车、现场要求男方给18万元彩礼的荒唐事。这18万元不能算额外加出来的,就是新娘个人账户里的那18.8万元彩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男方觉得彩礼高了,那么之前就应该提出来,用这种打擦边球的方法违反“契约”只能说是精明,是投机取巧,但不聪明。结婚是喜事,这么一闹完全变成了当地的一个大笑话,两家人怕是未来也不会再有什么来往,这下亲人真的变成陌生人了。

我一贯的观点是不支持彩礼这一古老习俗,更反对高价彩礼,但觉得双方认可的事情不应该单方面违约,或者耍小聪明、打擦边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谈谈原本确定的18.8万元彩礼是不是高了的问题。

这个问题很难给出标准答案,要结合当地习俗、双方经济条件综合判定。不过,我们可以参考部分地区发布的彩礼限额规则判断。江西、宁夏等地公布过具体规定,彩礼限额一般是当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6倍。

淮滨县所在信阳市的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446元,按照3倍计算的彩礼上限是5.8万元,6倍算则是11.6万元。所以不管按照哪个标准计算,18.8万元的彩礼是在当地是属于比较高的。女方家属提出了过高的彩礼要求同样是引发这次奇葩接亲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上所述,这起河南淮滨县的彩礼风波不仅揭示了彩礼习俗在不同地域间的复杂性与敏感性,也映射出当代社会在婚姻观念、家庭责任及法律契约精神上的碰撞与融合。男方家庭的“小聪明”与女方家庭的“现场加价”均非解决问题的良策。

此事件提醒我们,婚姻应以爱情为基础,双方应坦诚相待,尊重并遵守事先达成的共识,避免进行利益博弈。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