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评论员 陈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视频截图。

城市的有些角落,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近日,社交媒体上热传“广州小男孩拾荒”视频。该视频显示,小男孩今年11岁,没有上学,晚上在广州荔湾区六二三路和沙面之间的连接天桥处捡瓶子。一名男子在归家途中,偶遇了这一幕,用手机上传至网络,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10月12日晚,广州荔湾区民政局发布通报,称该小孩非广州户籍,近期随父母来粤,已临时安排学校供其就读。

一个小小的男孩,为何会在深夜的街头?它像一面镜子,映照了城市生活的多元面貌。或许,是家庭的经济压力让他不得不提前承担起生活的重担;或许,是对未来的一丝憧憬,驱使他以小小的身躯,探索着改变命运的可能。无论背后的原因如何,这一幕让人意识到,即便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城市的繁华和喧嚣之下,依然有一些角落和人群,需要社会给予更多关怀和帮助。

幸运的是,这次事件并没有止步于个体遭遇被曝光。广州荔湾区民政局迅速响应,他们查明了小男孩的身份,联系了其户籍所在地,还积极行动,为他临时安排了学校就读。这一连串的举动,彰显了城市管理者对流动儿童的人文关怀与责任担当。这种城市温度传递出一个理念:无论来自何方,每一个孩子都应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是对他个人权益的尊重和保障,也是文明城市的应有之义。

小男孩深夜捡瓶子的行为,虽是个案,却折射出部分城市低收入家庭生活的艰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保障不足等问题。当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他们的子女也随之而来。然而,由于户籍制度、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原因,这些流动儿童往往面临着入学难、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困境。如何打破这些壁垒,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也是城市管理的必答题。

当然,个案的解决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从制度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构建起一个更加完善、包容的保障体系,让类似的情况不再发生。这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学校、家庭乃至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需要做的,远不止于一时的关注和短暂的帮助,而是要从源头上关爱和保护流动儿童,提高家长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为困难家庭提供更多的支持,共同为流动儿童创造一个包容的城市环境,让他们的权益更有保障、人生更加出彩、生活更加幸福。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