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的意思,冯德莱恩弄懂了?欧盟提出补偿,对华电车加税不可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中方的意思,冯德莱恩弄懂了?欧盟提出补偿,对华电车加税不可取

欧盟最近对中国电动汽车祭出“关税大棒”,嘴上喊着“公平竞争”,但背后却透着满满的保护主义。加税的矛头直指中国的电动汽车出口,仿佛欧盟在告诉全世界:在绿色转型这条路上,它害怕来自中国的竞争。

不过,冯德莱恩的最新表态透露出一个信号:欧盟似乎也没有完全决意要走到绝路。尽管关税法案已经推行,她还留了个“后门”,愿意和中国继续谈判。问题是,欧盟的加税政策到底是保护自己产业的护城河,还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其中,埋藏着更深的矛盾与利益纠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加税能救得了欧洲车企?

表面上看,欧盟的做法似乎合理:面对中国电动汽车的价格优势,欧洲车企在本土市场显得有点无力招架。雷诺、宝马、奔驰、大众这些老牌车厂,如果继续被中国车以低价挤压市场,的确会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欧盟要“护犊子”,推出保护政策,似乎顺理成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问题是,这“保护伞”能撑多久?中国电动汽车不仅在价格上具有优势,其技术进步也不容小觑。更何况,欧盟内部有不少声音在反对加税,认为这举动只会打乱电气化进程,特别是在电池和原材料上,欧洲对中国依赖太深。德国车企心里最清楚,靠关税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电动汽车的未来,技术创新才是硬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供应链的“灰犀牛”随时出没

欧盟这次“出手”,直接让全球新能源供应链产生了剧烈震动。欧洲的电动汽车发展,离不开中国的电池和原材料供应。如今欧盟想要“打压”中国电动汽车,可惜“剁手剁脚”的不仅是中国,还连累了自己。

雷诺的CEO公开喊话:如果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欧洲的电气化转型将变得更加艰难。毕竟,欧洲的电动汽车产业链很多环节都依赖中国,特别是在电池制造这一块。要知道,中国目前占据全球电池供应链的主要份额。没有中国的合作,欧洲电动汽车产业想要持续发展,简直是“做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系车企的市场焦虑:靠谁“吃饭”?

德国车厂此刻的心情,估计是最为复杂的。作为欧盟的经济支柱,德国汽车制造商长期以来在全球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上表现强势。而如今,欧盟加征关税的做法,可能导致中国的反制措施,德国车企很可能会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得直白点,德国的汽车巨头们对中国市场依赖颇深,特别是在电动汽车领域。无论是销售额还是合作生产,德国车企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几乎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奔驰、宝马、大众这些德国品牌,如果失去了中国市场的庞大消费群体,想靠欧洲自己恐怕难以维持过去的辉煌。

中国现在的市场也不是当年那个“任你割韭菜”的市场了。随着比亚迪、蔚来等本土品牌的崛起,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此时,如果欧盟关税导致中德之间的市场矛盾加剧,德国车企就真是腹背受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德莱恩的“软硬两手”:施压还是妥协?

冯德莱恩在对中国电动汽车加税的同时,也没有忘记放出风声:欧盟愿意继续与中国谈判,只要中国在某些方面“让步”。她所谓的“让步”,很可能指的是让中国在欧洲设厂、进行技术合作等。不过,问题在于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崛起,并不是依赖外部市场的简单复制,而是在全球化进程中通过技术积累和自主创新所取得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关键的是,中国并不是没有反制手段。最近中国对白兰地等欧洲产品的反倾销措施,就是个明显信号:你加我关税,我也不客气。欧洲的高端品牌本身就在中国市场有着大量的依赖,一旦反制措施持续,欧盟内部的经济压力会越来越大。这种双向打击,最终将迫使双方重新审视各自的立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贸易战风险:欧盟敢赌多大?

眼下,中欧之间的贸易战风险正在积累。中国已经明确表态:如果欧盟坚持推动贸易战,中国绝不退缩。想想看,中欧之间的贸易额每年高达几千亿欧元,一旦矛盾激化,遭受损失的绝不仅仅是某个国家的车企,而是整个欧洲的制造业、农业和科技产业。汽车、电池、化工、甚至农业食品等领域都会受到牵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白了,欧盟加税打的是一场短期利益的算盘,但长期看,这种赌注的风险太大。特别是对德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而言,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是基石。如果这种基石动摇,受冲击最大的正是那些本土依赖中国市场的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动汽车全球竞争格局:谁能笑到最后?

欧盟的加税举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反而可能加速中国电动汽车的全球化步伐。面对欧洲市场的压力,中国车企早已开始布局东南亚、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欧盟的举措,无非是让中国车企更加坚定“走出去”的战略方向。未来,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将更加激烈,而欧盟这波加税政策,很可能让中国车企“无意间”获得了新的市场机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欧合作的未来在哪里?

关税加征带来的短期震动不可避免,但中欧之间的合作机会仍然存在。在电动汽车和新能源领域,双方有着天然的互补性。欧盟如果一味靠关税壁垒来“保卫”本土产业,只会延缓自己在电气化进程中的步伐。相反,通过谈判找到新的合作模式,才能为中欧经济合作注入新的活力。在全球气候危机和新能源革命的背景下,中欧的携手合作,远比关税争斗来得更加重要和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