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1日,央视刚刚报道完日本新任首相石破茂不参加“靖国神社秋日祭”活动,仅仅过去了6天,石破茂食言了!

信息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日首相石破茂决定不参加即将举行的靖国神社“秋季例行大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10月17日,日本现任首相石破茂向东京靖国神社,供奉了一份极具象征意义的"真榊"祭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息来源:环球网-《日媒:石破茂效仿岸田文雄做法,向靖国神社供奉祭品》

"真榊"是日本神道教的一种特殊祭品,由插满五彩缤纷绢带的"榊"树枝和象征神器的剑、镜、玉组成。它寓意着对英灵的敬重与祈福,在靖国神社等地时常可见其身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不过,石破茂的这一举动却让整件事情裹挟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

因为靖国神社自1978年起就开始公开供奉二战期间的14名甲级战犯,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精神的代表象征。这种对战犯的纪念行为,多年来备受中国、韩国等亚洲邻国的强烈不满和批评。

消息一经披露,立即在中日两国引发了剧烈震动——

中国外交部当天就迅速表态,对日本现任首相向靖国神社"供奉祭品"的行为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外交部发言人重申,靖国神社是日本军国主义的精神寄托,供奉甲级战犯的所作所为是对侵略历史的否定与美化,完全是不能接受的。

发言人同时敦促日本政府切实信守曾经承诺的全面反省侵略历史的诺言,与军国主义彻底切割,不要在这个问题上一而再、再而三地伤害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受害国人民的感情。

对此,日本方面则公开辩解,石破茂虽然供奉了"真榊"祭品,但并未亲自参拜靖国神社,只是延续了前任首相岸田文雄等人的做法。显然,这是在国内外的政治压力之间权衡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细看供奉祭品的细节,就不难发现政治意味的蹊跷 ——

据披露,石破茂在担任首相前并未做过此类供奉,而"真榊"木牌上更是直接署名"内阁总理大臣石破茂",表明他是以首相的正式身份进行这一举动的。政治家的仪式感可不是盖的。

分析人士认为,通过这种行为,石破茂很可能是在顾及国内保守势力的期待,巩固自己在右翼阵营的政治基础。毕竟,靖国神社享有日本右翼力量的一贯拥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有分析指出,石破茂此举亦有借机向国际社会释放缓和信号的成分在内。毕竟,他没有亲自参拜,与直接参拜神社相比,影响将会有限得多。

看来,对于国内外矛盾的纠结,石破茂是在外交关系和民意基础间进行精心盘算。不过,损人不利己的决定,只会让双方都不太高兴罢了。

无疑,靖国神社及其所承载的历史争议,始终是影响中日韩关系的一大核心问题。它代表了日本民族主义和右翼意识形态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对此,中国等受害国家自然无法容忍。

1869年,靖国神社创建之初本是为祭奠阵亡将士而设。但随着14名甲级战犯的供奉被公之于众,它很快就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幽灵的注脚,成为战后日本与亚洲邻国关系的绊脚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保守政治力量一直对靖国神社怀有某种情结和迷恋,将其视为日本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物。与此相对,中韩则坚持要日本彻底反省侵略历史,与军国主义划清界限。

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和利益,让双方在这个问题上迟迟无法达成共识。一旦有类似石破茂这次的举动发生,就难免令矛盾激化,成为两国关系的新伤疤。

然而更为悲哀的是,靖国神社在现代社会里竟依旧存在。作为一个曾经引发战争灾难的象征,它理应在战后就被摒弃,而非被某些人奉为至宝。其持续存在本身,就已经是对和平主义认知的一种侮辱和伤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代日本的现实情况是,像石破茂这样的政治家,难免要在国内保守势力和对外关系之间左右权衡。不过这种权衡并不可取,因为它无助于解决问题的本质,反而会给中日韩关系带来新的动荡不安。

对于如何解决这一陈年历史遗留问题,日本社会各界都有着自己的见解。比如曾有自由派人士呼吁,把牵扯到战犯的供奉品全部撤出,从而让靖国神社"净身出户"、回归最初的建立目的。

不过,在当前的政治氛围下,这种主张很难付诸实施。来日方长,我们只能期待日本社会在思想上能有一个新的转折——真正摒弃军国主义残余,以更加理性友好的心态,谋求同亚洲邻国和解。

毕竟,忘却历史意味着重蹈覆辙,而直视历史才能让民族走向新的文明高度。我们当然希望看到一个已然现代文明的日本能为世界和平作出新的贡献,而不是成为动荡的导火索。

这需要双方共同的智慧和努力。作为当事国,中国将继续坚持原则立场,同时保持战略定力,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前提下,推动中日关系行稳致远。我们有理由相信,风雨虽难渡,终将穿云破雾,见到新时代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