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为了挽回濒临崩溃的草海湖生态,各种保护政策应运而生。只是让人颇感意外是,所谓的保护却引起了一系列的生态恶化。“藏鱼”1.2亿条,草海硬生生的被吭成了秃海。

这场特殊的人为灾难,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禁渔十年的长江,是否会“步入后尘,”迎来生态崩溃?

“面目全非的人间仙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贵州草海这片面积约46.5平方公里高原湿地,曾是无数人心驰神往的“鱼鸟天堂,”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曾不吝赞美之词。

只是很遗憾,一切的荣光也只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前。

因为在这之后,人们的贪念促进了这片“世外桃源”的大开发。旅游业、渔业,一切以经济效益为先的开发模式,像病毒一样疯狂侵蚀着这片净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息来源:贵州交通广播,《“地退水进、人退鸟进”,“高原明珠”草海重返璀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源化作了源源不断的金钱,每个人都因此赚的盆满钵满。但人们只顾着眼前的利益,却忘了“坐吃山空”这个道理。

不知节制的索取,使得这片“水草王国,”成为了充斥着各种死亡水生植物的“臭水沟。”同时因为水质的恶化,原生鱼类和鸟类也在遭受到连锁反应后数量锐减。

毫不夸张的说,此时整个草海湖的生态系统,都在逐步走向崩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写作不易,作者每天疯狂码字,天天加班到晚上12点,每天收益只有50多块,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就是能为了多几块收益,希望不要再骂了!感谢各位看官老爷理解

眼见局势正在向不可控的方向走去,2014年时,当地有关部门开始了一系列的挽救措施。

无数的资金,犹如雪花般砸了下去。对于私自捕捞的严格惩罚,更是断绝了那些想冒险捕鱼者的心思。

在这大刀阔斧的改革之下,消失已久的鱼群重新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原本浑浊不堪的湖水也重新变得清澈。

似乎这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这种的好光景并未维持多久。

2020年时,鱼类数量急剧增加,呈现出了局部泛滥的状态。潘多拉的魔盒,就此再次开启。

仅仅一年后,其鱼群的数量便达到了惊人的1.2亿条。
鱼多了,按理说应该是好事,但事实并非如此。

草海的“鱼满为患”非但没能重现昔日“群鱼嬉戏”的景象,反而加剧了生态系统的恶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数量庞大的鱼群,为了生存,疯狂地吞噬着草海中为数不多的水生植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系统,就这样被这些“水中居民”一点一点地蚕食殆尽。

更糟糕的是,草海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水体环境,水体流动性差,一旦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很难自我修复。

鱼草比例的失衡,就像是在已经千疮百孔的草海上,又狠狠地划了一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息来源:半月新媒体,《高原湖泊草海应对“鱼满为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严峻的“鱼草失衡”问题,各方也开始采取了新的措施,试图扭转这一切。

为了控制鱼群数量,有关人员在部分水域开展了生态捕捞,并引进了一些以鱼类为食的水生动物,希望通过生物防治的方式来恢复生态平衡。

同时还加大了对草海水质的监测力度,并开展了水环境治理工程,试图改善草海的水质状况。

虽说颓势正在一点点的被扭转开来,但要想彻底恢复往日的生机,仍然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这场鱼灾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忧起另一个正在进行的生态修复工程——长江十年禁渔

那么,它是否重蹈长江的结局呢?

科学治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十年禁渔,拯救的不只是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需要明白的一点,虽然都是对水质和生物的救治行动,但二者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具有十分明显的差距的。

但和草海不同,长江作为世界上都排得上名号的大河,其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以及影响力,都不仅仅是这一个地方“小湖”所能媲美的存在。

更何况这十年禁渔,也绝不仅仅只是一时冲突所作出的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禁渔政策实施之前,科学家们就对长江鱼类资源状况、生态系统承载力等进行了全面评估,并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案例,最终才确定了十年的禁渔期限。

毫不夸张的说,对整个江域所开展的大行动,是一套系统性的生态修复工程。在漫漫的禁渔期间,针对水污染及其他生物的补救措施,也在同步进行中。

同时有关部门还会实时跟踪当地生态系统的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何况长江十年禁渔计划还配套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加强渔政执法、开展增殖放流、引导渔民转产转业等,这些都能够确保禁渔措施能够得到有效落实。

也恰恰是在这科学的发展探索中,消失已久的江豚再次重现,污浊不堪的水质也得到了改善。

这些积极信号,让人们看到了长江重焕生机的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无论是草海的“鱼满为患”,还是长江的十年禁渔,都指向同一个命题:如何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真正的“金山银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息来源:西秀大城小事,《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这看似复杂的答案,实际上很简单。

那便是在制定任何生态修复方案之前,都要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全面评估各种潜在影响,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行为。

在发现走向不对时,也要第一时间进行调整,及时的拉回正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也只有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到每个人的心中,才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

从“鱼满为患”到“十年禁渔”,我们看到了生态修复的艰辛,也看到了希望。

也相信在科学的指导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平衡点,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金山银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咱们所说的那样,生态的良性运行,更利于人类持续发展。

在进行生态治理时,必须从系统的高度出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避免顾此失彼,甚至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