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陈毅元帅的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

在这场追悼会上,一个众人意想不到竟会出现的身影,一幅置身角落扣人心弦的挽联,一句简单的叮嘱,所有的因素加起来,彻底改变了一个人的人生。

这个人,叫张伯驹。他是近代著名的书画家、诗词学家,也是陈毅元帅的好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毅与张伯驹

陈毅是一位爱才之帅,而张伯驹便是“人才”之一。

1957年,陈毅在北海参观了一场明清书画作品展览会,而这场展览会就是由张伯驹先生牵头、联络相关单位以及许多收藏家,与中国书法研究社共同举办,尤其是其中不少画作真迹,都是由张伯驹先生捐献的。

事实上,早在1956年张伯驹与夫人潘素就将他们30年收藏的许多珍品都无偿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其价值不可估量。

政府为此特意奖励张伯驹夫妇20万元,那时的20万元相当于一笔巨款,但张伯驹拒绝了,他说:“我看过的东西,就和收藏的东西相当多,跟过眼云烟一样,但是这些东西不一定要永远保留在我这里,我可以捐出来,使这些宝物永远保存在我们的国土上。”

怀着这样的气节,张伯驹又组织了展览会,陈毅对先生的大方举动大为称赞:“先生为保护国家文物之举令人敬佩,带头捐献给国家,能唤起民族的自豪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毅喜爱诗词,多年来,他与领袖毛主席便时常谈论诗文,彼此唱和,每每有胜仗,陈毅常常会写诗,包括在当年赫赫有名的孟良崮战役、莱芜战役之后,陈毅诗作。

他的诗作深得毛主席的称赞,毛主席对人说:“陈毅的诗豪放奔腾,有的地方像我,陈毅有侠气,爽直。”十大元帅中,陈毅便是以“儒将”自居,他喜欢结交文人雅士。

对于张伯驹的博才多学、文人气节,陈毅十分欣赏。

在那场展览会后没多久,陈毅就主动邀请张伯驹来到家中做客,再度表达对张伯驹的欣赏。

张伯驹也说:“其实,我一直很喜欢陈老总的诗,非常羡慕陈老总那豪爽、旷达、开阔的诗风,今日相见恨晚。”

“原来我们两个人神交已久。”陈毅笑道。

两位相见恨晚的朋友在家中畅所欲言,还下起了围棋,这次见面在一派和谐的氛围中结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众所周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我们国家进入了一段比较特殊的时期,张伯驹也受到波及,境遇不太好,陈毅始终关心牵挂着张伯驹。

就在1960年,时任吉林省省委书记的于毅到北京开会时,陈毅见到了这位老朋友,他向于毅提起:“我有一个好朋友,叫张伯驹,目前境遇不太好,吉林省能不能给安排一项工作?”

在陈毅的关心下,张伯驹夫妇得到在吉林省博物馆工作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去东北前,张伯驹心心念念地想要向陈毅辞行,但由唯恐打扰陈毅,而此时的他们不知道,之所以能去吉林工作,其中正有陈毅的关切。就在张伯驹夫妇陷入犹豫时,他们接到邀请:“陈毅派我来接张先生和夫人去家中叙谈。”

在这种境况下见面,他们不免感慨万千。

陈毅告诉他:“我是了解你的,党和国家也是了解你的,你把全部的书画珍宝都无偿地捐献给了国家,我知道,你是热爱祖国的。”陈毅温暖的话语直接击中张伯驹的心,先生当场热泪盈眶。

他说:“我真心盼望着祖国的昌盛和富强,我愿意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过几日,我们夫妇就去吉林工作。”

“我赞成,到吉林去,大有可为,发展那里的文化事业,也是你们应当做的事,相信你们会做出成绩。”陈毅鼓励他们。当天,在陈毅的家中,他亲切拉住张伯驹的手,两家人话别。

后来,陈毅还专门打电话嘱咐吉林方面,希望他们能团结和照顾好张伯驹夫妇。

张伯驹也铭记陈毅的鼓励,在吉林期间他担任吉林省博物馆第一副馆长,他的夫人潘素在吉林艺术专科学校教书,二人都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闲暇之余,他还托人给陈毅带去东北的特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过多久,张伯驹又回到了北京。

可此时的社会环境动荡不安,在这场风暴中,张伯驹同样未能幸免,在京的日子他过得并不容易,而逐渐年迈的陈毅也身患重症,卧病在床。

两人连见一面都变得困难起来,陈毅派人来看他,张伯驹便急切询问陈毅的情况,听到陈毅得了重症,做手术,张伯驹的眼泪落了下来。

他拜托来人转告:“请转告陈老总,我衷心祝愿他早日康复。”

可张伯驹并未盼来陈毅康复的好消息,1972年1月6日,陈毅与世长辞。

陈毅临终前,他还想着致函张伯驹,他说:“张伯驹,你是我的好老师,使我学到很多东西,谢谢你。”

二人真挚情谊,可见一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毅逝世后,陈毅的夫人张茜很快派人这一噩耗通知张伯驹,张伯驹闻讯悲痛不已,直接捶胸痛哭起来。怀着对陈毅的情谊,张伯驹双眼含泪,提笔写下一幅挽联: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山河,永离赤县;

挥戈挽日结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泉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这幅挽联里,是陈毅过往辉煌的战斗生涯,当然也蕴含着张伯驹对陈毅这位老友的深情厚谊。

他无比地渴望能到场亲自送别陈毅最后一程,自从陈毅逝世的消息传来,张伯驹便终日悲伤,他等待着参加追悼会的通知。

然而,在那个特殊的背景下,张伯驹不被允许参加追悼会。

他只能在家中看着报纸上关于陈毅的消息,低声抽泣着。他无法亲自到追悼会,代替他到追悼会现场的,是他亲笔写下的那幅挽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陈毅的追悼会上

1972年1月10日下午,陈毅的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原本毛主席是不参加追悼会的,此时的毛主席身体也十分虚弱,但是到了追悼会当日,毛主席表示也要参加陈毅的追悼会。

这一变动,是令人意外的,周总理随机应变,当即调整了追悼会规格,为追悼会做出了一系列调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身体虚弱的毛主席来到八宝山时,周总理、叶剑英、李先念、邓颖超、宋庆龄等领导人都已经到了,毛主席与大家一一握手,对于老友陈毅的离世,大家悲伤难言。

陈毅夫人张茜赶紧来迎接毛主席,张茜很意外:“主席,你怎么也来了?”

“我也来悼念陈毅同志嘛,陈毅同志是一位好同志。”毛主席说道。

毛主席与张茜回忆着陈毅的过往,毛主席表示:“陈毅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的友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做出了贡献,是有功劳的。”他的话让已经泪流满面的张茜欣慰了许多。

毛主席的身体也不好,聊了一会儿后,张茜关心毛主席:“主席,你坐一下就回去吧。”

“不,我也要参加追悼会,给我一个黑纱。”毛主席坚持要亲自送别陈毅,在他睡衣袖子的外面,戴上了一块黑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追悼会的现场,摆满了数以百计的花圈、挽联,看得出来人们对陈毅的无限缅怀,毛主席扫视着这些花圈,在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角落里,他细心发现了张伯驹写下的挽联。

他走过去,对这幅挽联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并低声吟诵起来,念完他说:“这幅挽联写得好啊!”

他转过头来,问张茜:“张伯驹呢?张伯驹来了没有?”

提起张伯驹,张茜的表情很黯淡,她低声回答毛主席:“张伯驹没有来,他们夫妇俩从吉林回来,一没有落户,二没有工作,生活很困难。”

毛主席听到这里,便叮嘱周总理:“你过问一下,尽快解决。”他特意嘱咐周总理,为张伯驹安排工作。

在那天的追悼会上,毛主席站在队列的正中,安静听着悼词,又和大家一起向陈毅的遗像鞠躬行李,不舍地送别陈毅元帅。

而没有到追悼会现场来的张伯驹,又何尝不是悲伤满怀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伯驹的工作

事实上,早在之前,张伯驹夫妇在京的生活十分困难,张伯驹没有工作,1971年他提笔给周总理写信,在信中倾诉自己生活上的困境,希望组织能帮忙解决。

他把这封信写好之后,先是交给了自己的好友、同时正担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的章士钊先生,章士钊是著名爱国人士,与毛主席、周总理都有过深切交往,他还是毛主席的老乡,几度被毛主席宴请。

章士钊自己也给周总理写了一封短信,与张伯驹的信一起交到周总理的手上。章士钊主动在信中建议:“钊认为伯驹先生事紧迫,公如许允中央文史馆员,即时发表,可免除该馆员其他一切困难,乞酌。”

周总理很快作出批示:“张伯驹先生可否安置为文史馆员,望与文史馆主事着一商。”

得到周总理的批示后,中央文史研究馆的工作人员当即行动起来,了解张伯驹先生及其夫人潘素的具体情况,也很快拟出了聘书草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聘书还未发出时,生活艰难的张伯驹又收到了好友陈毅逝世的噩耗,这对他无疑是一个重大打击。

他那幅情真意切的挽联得到毛主席的关注,而他本人的处境也得到了毛主席的关照。

就这样,在毛主席、周总理的亲自指示下,张伯驹于1972年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在党组织的关怀下,他的生活境况得到了很大改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忘陈毅

陈毅去世一年多后的某一天,张伯驹的家中突然来了一位客人,他的手里按着一封信、一幅围棋,双手交到张伯驹的手中。

来人告诉张伯驹:“我特受张茜同志所托,将陈毅同志生前一直使用的围棋送与二位老人,张茜夫人希望二老生活得愉快,并祝愿你们健康长寿。”他带来得到信,正是张茜的亲笔信。

张伯驹心情激动,她颤抖着双手打开信,信中张茜提到:

“陈毅同志卧榻期间,曾多次询问二老的境况,常说二老的爱国热情十分可贵,嘱咐我一定要转告周总理多关照你们,如今二老问题喜得解决,若九泉之下的陈毅同志有知,也会得到慰藉......”

至于那幅围棋,则是陈毅生前最喜欢的一幅玉质围棋,张茜选择将围棋送给张伯驹。

那位客人临走前,张伯驹紧紧握住他的手,深情表示:“张茜同志把陈毅元帅生前最心爱之物赠予我,我感受到了最真挚的友谊是何等珍贵,感谢你,也感谢张茜同志,请转告我的心愿,祝愿她健康长寿,祝愿她的事业成功。”

在以后的生活里,张伯驹夫妇悉心将其珍藏,偶尔对弈时,也常常思念起故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在周总理、毛主席相继辞世时,张伯驹也以悲痛之心为两位伟人写下挽留。

他为周总理写:

“奠山河于盘石,登人民于衽席,反殖反霸反帝反修,劳瘁一身当大任;

建社会以繁荣,措政治以休明,不怠不骄不卑不亢,勋名千古仰先知。”

他为毛主席写:

“覆地翻天,纪元重开新史;

空前绝后,人物且看今朝。”

1982年,在陈毅逝世的10年后,张伯驹先生也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