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几年,人们对贷款利率下跌越来越没有感觉,但每次银行将存款利率下调就总能刺激人们的中枢神经,引起一波讨论。

这不,前几天各大银行又将存款利率降低了0.25%。

此时,三年期定存相比于去年年初从3%滑落到1.5%,已经腰斩。

然而,即便很多人都知道存款利率还会不断往下降甚至一直降到0(或负值),但却极少有人真正明白利率下降背后的两件事儿。

第一件事便是为什么银行一直在降存款利率。

不少人觉着这就是个阳谋,就是银行响应国家号召,把存款利率降低逼着老百姓把钱拿出来投资和消费,从而让钱转起来激活经济。

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并且经济学教材上也是这么说的。

但此时此刻,你捂着你的胸口问自己,这次把存款利率降了之后,你会因为每年损失那0.25%的利息就想着赶紧把钱花了吗?

我相信不会,反而很可能会因为存款利率越走越低而让很多人心里发慌,把钱捂的更紧,存的更多。

今年9月在央行都告诉会降息的情况下,存款照样增加了2.2万亿,直接将存款总量干到了150万亿——占据了m2的一半!

所以,此时此刻银行降存款利率刺激消费的说法纯属扯淡。

是教科书错了吗?

是因为我们现在身处“低收入预期+低利率组合”的背景。

想想以前有收入预期的年份,每次降息都会成为街头巷尾的利好消息,不少人还会因为一降息赶紧去股市里找乐子。而现在更多人对收入上不去更敏感,收入不上涨,别说存款利率降0.25%,就是这次一口气降0.5%,老百姓也会照样不花甚至比之前花的更“仔细”。

还有人说是银行降存款利率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空间——净息差。

这没有毛病,但却并不是事情的全貌。

其根本原因是我们过度投资导致的,银行也只是被动跟随者。

要知道,存款利率对于银行来说是负债,他要给你支付利息,贷款是他的资产,他要靠它赚取利润。而贷款的背后实际上是一项项具体的投资(消费也可以看作一种投资)。

早年伴随着地方(国企)扩张,短时间因为他们大量地需要资金而把利率往上抬一抬,可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产能过剩,利润率快速下滑,需求起不来,不得已把利率降一降刺激刺激。

经历多次一抬一降,很多生产效率低的企业也活了下来,越积越多才导致整个经济的生产力上不去,投资的收益率也跟着上不去。

传统行业内卷就是投资过剩最好的说明。

投资收益上不,贷款对银行就成了无源之水,存款就变成了一种负担。

正因如此,央行从2019年开始算是彻底放弃了早年对储户的保护,大力推行“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存款、贷款利率一起跟着降,“保护银行利润”。

所以,银行降低存款利率的背后实际上是我们过度投资的副产品。

第二个是利率什么时候才会掉头往上。

刚才也说了,利率本质上反映的是整个经济的生产效率,由整个社会的投资收益率来衡量。

那么要想让利率掉头只能想方设法把投资收益搞上去。

就目前我们的状况,利率要想趋势性逆转根本不可能,但短期搞上去的方法却有三种:

第一种,继续不计成本的借钱搞投资。

这种方式简单粗暴,可以短期因为有大量的资金借贷而把利率拉上去。但后遗症就是没有利润支撑会发生债务风险,不可持续,属于下下策。

第二种,断掉财政支持,交由市场决定该投资什么

我们在投资上有个大毛病,认为生产力就是多生产。

殊不知,今年你能生产100个面包,明年你能生产200个面包不能说明你生产力上去了。只有你生产了200个面包还能维持住利润率别降的太过分,能长久的搞下去才行。否则,拼产量的后果只会是“低价走量”,直到最后走不动把利率越拖越低。

我们的金融资源本质上是“配额制”的,如果财政上不断掉给部分低效国企的支持,由市场主导金融资源的配置。那么低效的企业就无法被清理出去,反而人为地继续往里面砸钱,占用越来越多的金融资源,拖累着整个经济的生产效率上不去,并埋下更多的债务风险。

我们如今面临的问题,其根源很大程度上就是犯了早年的毛病,以为计划出效率。殊不知效率判断的唯一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市场买不买账。

靠“无形之手”清理低效势在必行。

1998年虽然惨痛,但清理了低效迎来发展,这是我们宝贵的经验。

第三种,撒钱(消费券)搞消费。

投资的买家是消费,如果搞一波大撒币,就能很快把商品(和资产)的价格稳住,从而短时间内快速地阻止投资收益率的进一步下滑。

不过,这种方式最怕“定向”。

一旦定向撒钱消费支持,本质上还是人决定孰优孰略的那一套,仍然会“眷顾”低效的企业。所以一定要将投票权交给消费者,让他们去筛选,也算是变相地借助“无形之手”的力量快速低完成出清。

总之,利率下行表面上看是借钱和存钱都变便宜了,而内核却是生产效率上不去的一种表现。

我们这几年利率下行这么快其根源在于我们过度投资且金融资源定向配置让低效滋生所致。

要想经济起来,利率掉头往上走,只有赶紧快速重组低效背后的债务,将更多精力转向消费,给予老百姓更多的消费能力!

不用怀疑,这几年我们会很快进入真正的低利率环境。

THE END

来源:米筐投资(ID:mikuangtouzi)

作者:和卿

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