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争议。

蒋介石出生于中国传统家庭,祖父蒋斯千、母亲王采玉都是虔诚的佛家信徒,溪口的雪窦寺又是佛教名刹,南宋被敕为“五山十刹”之一,明代进入“天下禅宗十刹五院”之列。自幼浸润于浓重的佛教氛围中,中年以前,蒋对佛家体认显然较其他宗教为深。他曾在《先妣王太夫人事略》一文中写道:“先妣于楞严、维摩、金刚、观音诸经,皆能背诵注释,尤复深明宗派。中正回里时,先妣必为之谆谆讲解,教授精详。近年来中正尝治宋儒性理家言,而略究于佛学者,实先妣之所感化也。”

在蒋介石早年的日记中,可以看到求佛拜佛的记载。1920年8月,蒋介石做股票,投资不利,因此在农历七月十五这天,“五时后起床,供佛许愿。”次年3月,“随母王太夫人上普陀山,施千僧斋,参观新衲受戒式,病其仪法繁酷,慨然有改革佛教之志”。上世纪20年代,蒋介石常有读佛经的记载,有时甚至会有出家之想:

1922年9月9日出寺门步幽,作解脱尘缘之想。

1923年2月3日看心经,甚觉虚空之理不误也,以后拟多看佛经。

1928年2月26日余与三妹尝谈,余终久必为僧也。

蒋介石与佛林中人过往,值得一记者为太虚。太虚(1889-1947),浙江海宁人,人生佛学的主要倡导者。1927年蒋第一次下野时,太虚在佛林已著有声望。因黄郛之推荐,蒋介石邀约太虚到溪口相见。9月8日,蒋介石记载:“太虚和尚应召而来,拟于雪窦相见。”10日,是为中秋,蒋介石日记中记下该日行止:“复函及致果夫书,送客后往千丈岩下重游,查看仰止桥及中山菴地址,与太虚同行,以诗赠予。下午回慈菴休息,即到乐亭,太虚、礼卿亦来。……党国全为伪君子所误矣。晚在乐亭过中秋赏月,太虚为余讲心经。”

1928年上半年,蒋和太虚两次见面。3月3日,日记简单记下两人的第一次会面:“到灵隐午餐,与太虚谈话。”太虚则回忆了两次见面的状况:“17年春间,蒋公莅杭访余于灵隐寺,同摄影多帧,蒋公订出洋前再一晤谈……6月初,蒋公暂由北伐前线返京……谒于总司令部,蒋夫人宋美龄女士亦出相见。蒋公数日后,又招游汤山。

旋再出发前线,派张副官长送余旅京费300元,余移捐作中国佛学会筹备处的经费。”不到一年时间,蒋介石与太虚三次见面,可见其当时对佛门态度。此后,随着蒋介石与基督教关系日深,对佛教和太虚才慢慢变得疏远。

蒋介石在日记中骂得最多的是他自己

蒋介石日记公布后,有人认为,他记录的是他真实的想法,也有人怀疑他是写给别人看的。

很多人与别人产生利益冲突,产生意见后会放在心里。蒋介石爱骂人,但是,蒋会把他这个意见写出来,他明知道自己的日记会被后世作为评判他的证据,但他还是把他的真实想法说出来,这其实就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地方。

其实,他骂得最多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每隔一段时间他就骂自己,他不断地反省,不断地批评自己,他批评自己比批评谁都狠。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在反复提醒自己,不要有偏见。不能因为你可能会在某些时候不太喜欢,然后你就刻意贬低他,就是我们一定要尽可能地站在外面。

在中国古代社会,君就是君,没有充当师的角色。但是很明显的一点是,革命兴起之后,不管是孙文还是蒋介石,都有君师合一的趋势。你觉得,这主要是什么原因所造成的?

在传统社会,也有这样一个建构,皇帝可能不一定去直接承担“师”的角色,从汉朝以后,他会和孔子、儒家的一个连通去作为一个象征品。应该说,曾经有过一些皇帝试图去做直接的解释者,但是这确实不是一个主流的现象,但是,他们通过和孔子的连接去充当这样一个角色的还是有的。

对于孙中山,我想革命党兴盛以后,应该是有一个变化,主要还是企图重新去构造一个思想体系。因为孙中山有三民主义这样一个构造,他一方面承接中国传统思想,即孔孟之道;另一方面,他其实和西方思想融合是很明显的。

但是,蒋没有很明确地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但他也是通过尝试,去做三民主义与孔孟之道之间的连接者、尝试者和执行者,他和传统的君主是一样的——他要那么刻苦地去修,他完全要靠个人的人格教化和自身修为去影响全国,这确实是比较艰难的一件事情。

思想有西方构架,但以传统为中心

到了晚年,曾经雄心勃勃、孤高自傲的蒋介石,坦言有三件事情让他悔恨不已。

他心里一直有个结,说自己一生做了3件错事,这3件事让他后悔得睡不着觉。这三件事是什么呢?用他的话说,就是“放错一人,爱错一人,杀错一人”。

这三个“人”到底是谁?他们身上又有什么故事,让蒋介石临终前仍耿耿于怀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放错1人

蒋介石的第一个遗憾,便是对自己同父异母的大哥蒋介卿的宽容与纵容。蒋介石出生在浙江奉化的一个富商家庭,父亲蒋肇聪是当地的盐商,家境殷实。

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是父亲的第三任妻子,蒋介卿则是蒋肇聪与原配所生的长子,比蒋介石年长十岁。父亲去世后,蒋介卿不仅继承了大部分家产,还几乎将家族的财富据为己有,只给蒋介石母子留下了破旧的房屋和一块荒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蒋介石想去日本留学时,他曾求助于这位大哥,希望能得到一些资助。然而蒋介卿却冷漠无情,不仅没有给予任何帮助,甚至还讥讽弟弟的梦想。最终,蒋介石不得不靠母亲变卖家产和舅舅的接济,才得以踏上留学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年后,蒋介石权倾一时,蒋介卿却回来求官,蒋介石心软,任命他为英德县知事。可这位大哥并没有吸取教训,依然贪污受贿,给蒋介石的政治生涯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更有甚者,蒋介卿在担任浙江海关监督时,继续嫖娼赌博、挥霍无度,蒋介石不得不再一次撤掉他的职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年的蒋介石每每提起蒋介卿,便感到后悔不已。他认为正是因为自己对蒋介卿一再纵容,导致了自己在政坛上失去了一部分声誉和威望。

爱错一人

蒋介石一生的感情经历颇为复杂,最著名的自然是他与宋美龄的结合。然而,蒋介石最无法释怀的,却是自己在日本留学期间爱错的那个人——津渊美智子。

当年,年轻的蒋介石和他的结拜兄弟戴季陶同时爱上了这位美丽温柔的日本女子。兄弟二人一度为此暗中较劲,但最终津渊美智子选择了戴季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虽然心有不甘,但也只能默默接受。后来,戴季陶回国,美智子因怀孕未随行。不久后,她独自带着孩子来中国寻找戴季陶,却发现他已经有了家庭。美智子心灰意冷,将孩子留下,自己回了日本。

蒋介石因结拜兄弟之情,承担起抚养孩子的责任。这名孩子后来就是蒋纬国,他一直被外界视为蒋介石的亲生儿子。直到1988年,蒋纬国公开声明自己其实是戴季陶之子,这段尘封多年的往事才得以浮出水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蒋纬国并非亲生,但蒋介石对他一直视如己出。蒋介石晚年时常感慨,自己错爱了津渊美智子,让这段情感变得如此复杂,甚至影响了他与戴季陶的兄弟情谊。

杀错一人

蒋介石最后的悔恨,来自于一场政治斗争——西安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