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长达4个多月的漫长谈判,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磋商终于画上了句号。
令人意外的是,尽管多方劝诫和“警告”,欧盟仍然坚持对中国维持原有的高关税标准。
这一决定不仅出乎了各方的预料,也打破了之前欧洲媒体所预测的乐观局面。
原本,在多个国家支持中欧洽谈、德国投下反对票的背景下,外界普遍认为谈判将带来一些积极的改变,至少欧盟会通过“让税”来展现其诚意。
如果一切顺利,中欧双方甚至有望达成类似2012年光伏反倾销关税协议那样的妥协,通过限制中国产品的售价来换取欧盟取消额外税款。
在10月的艰难谈判过程中,不断有消息传出,中欧之间的洽谈陷入了僵局。
尽管双方进行了多次沟通,但欧盟始终未做出让步,坚持维持原有的关税标准。
更令人震惊的是,中国商务部门还警告称,欧盟正在私下里对中国的企业进行“做工作”,试图串联关税合作措施,以避开中国政府的管制。
这些举动表明了欧盟的强硬立场,也让人对其诚意产生了质疑。
29日,欧盟正式宣布对中国结束“反补贴调查”,并宣布将对中国比亚迪、吉利、上汽公司等企业加征17%到35.3%的税款,这一决定与之前的宣布毫无二致。
此外,欧盟还在公告中特别强调,希望能和中国继续努力寻找解决方案,并欢迎其他出口商单独与欧盟谈判。
这种表态显然没有将中国之前的警告放在心上。
同时,欧盟还威胁称,对于不配合其调查的企业,将一律加征35.3%的最高额关税,加上之前原有的10%,总税额可超过45%。
欧盟的这一决定展现出了其强硬的态度,似乎准备好了接受中国的反制措施,并打算与中国“杠”到底。
从整个事件来看,欧盟从一开始就露出了必须“惩罚中国”的苗头,指责中国生产过剩,这与美国的腔调如出一辙。
或许在欧盟看来,中国不敢对欧洲出台太严厉的关税手段,因为欧洲虽然正在与中国进行去依赖化,但仍然是中方最大的国际市场之一。
这种判断可能过于乐观了。
欧盟在征税上也并非一视同仁。特斯拉公司就被象征性地征收了7.8%的额外税率,但即便如此,特斯拉在征税后依然能保持其在欧洲国家同价位车中的领先地位。
而中国的车企在加税之后,则面临着严重的溢价问题,大多数销售额都需要调整才能维持运营。
因此,这次加征关税对中国汽车企业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中方在回应中也提到了“避免贸易摩擦升级”的言论,这足以表明如果事情最终无法得到满意的解决,中方将不惜冒着贸易冲突升级的风险,也要让欧盟为其决定付出代价。
毕竟,对于中国来说,维护自身利益和尊严同样重要。
中欧之间的贸易谈判虽然已经落幕,但双方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依然存在。欧盟坚持高关税立场不仅让中方感到失望和愤怒,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未来,双方能否通过对话和协商找到妥善解决之道,将直接影响到中欧关系的稳定和发展。
希望双方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性,以建设性的态度处理贸易争端,共同推动全球贸易的繁荣与发展。
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