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23年底,中企拿下了全球三分之二的盾构机市场份额,出厂盾构机4500台,订单总数超5000台,约40个国家和地区从中国进口盾构机,其中就包括印度。印度作为受益的一方,不该给自己的合作伙伴添乱。
北京日报报道,近日随朔尔茨一同访问印度的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尔就遭遇了尴尬一幕,在德里的一列地铁上,印度商业和工业部长戈亚尔向哈贝尔抱怨,“德国公司在中国生产盾构机,但是中国不卖给我们,你怎么说”。
或是话题过于抽象,超出了哈马尔的知识范畴,其人只能将皮球踢给戈亚尔,用略带戏谑的口气回答,“我想我该听你的”。哈贝尔心虚,好在应变能力强,坚决不上戈亚尔的当,因为很多德企打着本土生产的名义从中国发货至印度。
举例说明,德国博世在重庆设厂,该公司生产的商品除满足中国市场外,其余的用于出口,这就给印度造成了困惑,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到底属于德国,还是属于中国。
不过戈亚尔质问哈贝尔确有不妥,因为盾构机生产中国实现了纯国产化,或用不着和德国合作。
老莫认为,大概情况是,中国生产商不愿与印度打交道,进而提供后续服务。因为有很多中国客户反映,他们最烦与印度人打交道,对方不讲诚信,总想着占大便宜,要么只支付20%的定金,要么待货物到港,直接玩失踪。
近乎以“白嫖”的方式获得中国高价商品,换做谁都不能答应。因此印度就不要吐槽自中国进口的盾构机不能按时到港,或者中国不提供后续服务了,源于印度的贪婪,让自己“名声在外”,让所有人远离自己。
就上述事实谈三点看法。
其一、印度欲成为制造业大国,就得诚信踏实合作,不要总想着坑合作伙伴。
有据可查,过去的10多年里,有包括福特、三菱在内的跨国企业纷纷从印度撤出,撤出的理由近乎一致:印度不守信用,政府动辄检查罚款,答应的事情拖拖拉拉,工会组织罢工,致使印度的营商环境每况愈下。
不仅如此,莫迪以“危害国家安全”的名义,冻结了小米等在印账户存款,给一众外资造成了巨量损失。这种情况下,外资就很难对投资印度提起兴趣,尽管印度宣称自己是全球最大的民主国家,展现了开放态度。
其二、中国盾构机企业实际已在印度开展业务,但是莫迪政府有意识的封锁了相关合作消息。
2023年3月,铁建重工为印度班加罗尔地铁项目打造的第四台盾构机完成出洞,助力该隧道全线贯通。与大客机、汽车等成熟化商品不同,盾构机的出口遵循客户定制原则,须综合施工段的地理、土质、天气、交通等各方面的因素。
中国目前有两款盾构机可供自由出口,分别为软土软岩隧道盾构机和硬岩隧道掘进机。根据公开资料,上述盾构机都有在印度应用实例,不知印度部长言及的“中国不卖盾构机”的依据出在何处。
其三、印度呼吁德国转让盾构机生产技术,作为潜在的基建大国,印度恨不得将全国所有的石头山凿通。
然而很遗憾,盾构机乃大国重器之一,盾构机生产技术乃不传之秘,中德日作为该型产品的主要生产者,都会有意识的和印度保持距离。进一步思考,你是德国生产商,一台硬岩隧道掘进机售价达到了3.5亿美元,你会放弃这等暴利行业嘛。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说印度太喜欢做白日梦了,以为他国的尖端技术,自己只要稍加手段,就能轻易获取。从购买俄罗斯航空发动机技术、英国的战机座椅弹射系统到引进中国电动汽车产业链,试问哪一项印度做到了。
德国不是傻子,朔尔茨带队访问印度,看重的只是印度14亿人的市场和极其低廉的人口红利。印度高层但凡对“技术和专利壁垒”有所了解的话,就不该当着德国“贵客”的面,提一些无厘头甚至让彼此下不了台的问题。
总之,印度的现代化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除了效仿中国进行技术自主突破外,没有其他捷径。只是时间并不在印度一边,因为2026年,美国欧盟将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高能耗产品征收碳排放税,这进一步打击了印度成长为发达国家的雄心壮志。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