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实话,看到河南新乡辉县的这则新闻,我的第一反应是:到底是“食醋加工厂”,还是“心酸加工厂”?一个民营企业主,辛辛苦苦砸下1200万建厂,结果却被卡在了一张食品生产许可证上,不管你手续多么完备、合规多么严格,该批不批,胜诉了也不批。这种冷酷的现实,恐怕让姚老板不只是经济上的损失,更是人情世故上的一场“心酸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要发展民营经济”。各种文件、会议,每次都说得热火朝天,号称“要为企业松绑”“要简化流程”“要优化营商环境”,让人听了心潮澎湃。可落实到现实中,就成了“说起来都是好政策,做起来全是拦路虎”。姚老板的遭遇不正是活生生的案例吗?辛辛苦苦打了官司,好不容易胜诉,以为大快人心,却发现连法院的裁决都没什么用,该卡的还是卡,胜诉了照样不给证。这不就是一种赤裸裸的“你告我又如何”的态度吗?公然挑战法治底线,让人无法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看看市监局那位负责人的话,真是讽刺。居然说“姚老板太老实了”,还暗示“要懂得人情世故”。这句话把当地的营商逻辑揭了个底儿掉:你不是依法办事就能成功的,你还得会“懂事儿”,会走后门。按这位负责人的逻辑,似乎办企业不光要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更要有“打点”的本事,要会投其所好,送点“意思意思”。如果不懂这些“潜规则”,那你就只能像姚老板一样干瞪眼——合法合规也没用,人家可以给你合法拖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事让人想起那些冠冕堂皇的口号,每天喊着“优化营商环境”,但事实是,很多地方政府并没有真正做到让民营企业“轻装上阵”。相反,一些基层官员不仅不作为,甚至变本加厉地设置各种障碍,搞“软抵抗”。说白了,他们才不在乎你企业生死,反正不关他们的饭碗。企业要发展?对不起,先过我这一关。企业家合法合规?不行,还得会“做人”。这种“吃拿卡要”的风气不除,别说吸引投资,就是原本在这里的企业恐怕也要赶紧跑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玩味的是,11月1日,河南省政府召开了“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闻发布会,结果对姚江事件只字不提。就在民营企业主为许可证折腾得焦头烂额时,高层的会议里充满了“支持民营经济”的承诺。这场发布会成了名副其实的“打脸”现场。一边是企业主为政策落地的“无声抗争”,一边是官员们的“阳光宣誓”。一个在现实里遍体鳞伤,一个在会议里慷慨陈词。这种对比,实在讽刺得让人哭笑不得。

说到底,姚老板的遭遇暴露出的是某些地方官员的懒政和渎职。一些官员习惯性地将公权力当成了自己的“私人工具”,卡得住你就卡你,看你能拿我怎么样,哪怕胜诉了也要让你“懂规矩”。这种公然践踏法治精神的行为,怎么可能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一位企业家为了一个许可证,把合法的诉求变成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这种耗人心力、耗费资源的行为,实在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

此事一出,网友的评论也相当犀利。有人说,“搞垮一家企业有的是手段”,而姚老板的经历正是这种“手段”的一部分。对许多地方政府来说,喊口号支持企业很容易,但当企业家真遇到问题了,是不是愿意真正帮一把,才是对这些口号的真正考验。纸上谈兵,谁不会啊?但真正的“支持民营经济”,不是在会议上拍胸脯,而是在企业需要帮助时,拿出实际行动。

到最后,大家最担心的无非就是:这样的事是不是又要“调查一下”“严肃批评”“口头警告”就算了事?如果这次上级部门只是走走过场、做做样子,那么这样的悲剧还会一再上演。民营经济靠的不是“嘴上支持”,而是扎扎实实的行动和公正透明的环境。官员们要记住,他们的职责是服务而不是“管理”企业,别把民营企业当成自己管辖的“私人领地”。真正的支持不是喊出来的,而是放在细节里、体现在行动上的。

那么最后笔者想问: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营商环境?是让企业“懂人情世故”才能生存,还是让法律说了算?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