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归来被抬出返回舱的画面,相信很多人都不禁揪心。这三位在太空奋战了半年的勇士,面对镜头时浮肿的面部和虚弱的身体状态,似乎在提醒我们——这些看似“光芒万丈”的英雄背后,其实是“筋疲力尽”的代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少人会想,为什么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航天员的健康问题还这么棘手?事实是,即使航天科技再发达,太空微重力环境的影响依然难以完全避免。人体几百万年适应的地球环境,到了太空却突然“没了重力”,这对血液循环、骨骼和肌肉都是巨大的冲击。想象一下,你每天在太空“漂浮”着,没有重力牵引,腿部的血液往上涌到脸部,长时间下来人都变得浮肿,回到地球之后更是站都站不稳,骨密度下降,肌肉萎缩——这些不适不是说恢复就恢复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说,航天员的奉献精神令人感动,可是换个角度想,他们的“奉献”背后是个人身体的巨大牺牲。现代社会,每天喊“躺平”的人不少,但航天员在太空中“躺”半年,却是身不由己——没有了地球重力的支撑,这种“漂浮”的代价是身体机能的快速退化。为了防止肌肉萎缩,他们得拼命锻炼,但太空中的锻炼和地球上毕竟不一样,效果有限。等到回到地球,面对“熟悉又陌生”的重力环境,他们几乎相当于“重学”站立和行走。没错,回到地球,他们甚至还要学习如何重新适应地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太空生活对身体影响这么大,为什么还要继续派人上去?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答案也很清晰——因为太空探索是人类认知和生存边界的拓展,是为未来寻找更多可能性。无论是基础科学的研究,还是地球未来的应急“备胎”,太空探索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我们对航天员的期待,不是希望他们仅仅承受痛苦,而是希望他们在未知的领域带回知识,为人类开辟一条更宽广的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说起未来,随着商业航天的兴起,普通人也逐渐有机会接触太空旅行了。问题是,这些“平民宇航员”准备好了吗?那些想着去太空自拍打卡的“旅游达人”,真的能承受“失重”的代价吗?如果连专业航天员都要花半年才能适应,普通人去太空后恐怕也得“抬”回地球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给未来商业航天提了个醒,健康监测和保护措施得跟上,不然真可能会出现“刚上太空就被送医”的场面。另外,随着太空探索的深入,“太空垃圾”问题也越发严重。几十年发射的各类卫星、探测器,如今在太空飘来飘去的残骸,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为啥航天员返回地球要讲究“窗口期”?因为得避开这些飞速“巡航”的垃圾,不然一个小小的碎片都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全球合作,制定规则,减少太空垃圾,这是人类共同的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航天事业的伟大不只是让航天员在太空的英姿飒爽,还包括他们背后承受的种种挑战和代价。我们看到的是神舟十八号成功返航的荣耀,而他们付出的艰辛和风险,只有航天员自己清楚。今天的“被抬出返回舱”,是中国航天又一重要成就的背影,但未来的太空探索之路,依旧充满未知。牺牲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否能少一点代价,多一点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如果未来让普通人也能“飞天”,你会愿意承受这样的身体风险去体验太空吗?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