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战役前夕,毛主席对美军陆战第一师的评价并非无的放矢。事实上,这支部队在很多方面确实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
首先,陆战第一师拥有人员众多的优势。1950年11月25日,该师实有兵力高达25433人,远远超过当时美军其他步兵师的编制。例如骑兵第一师仅有17000人,第三师和第七师也只有16000人。大规模的兵力无疑为陆战第一师带来了更强的战斗能力。
其次,陆战第一师几乎没有所谓的"卡图萨"韩军附编部队。"卡图萨"战斗力较弱,在1952年中期以前更是如此。而陆战第一师仅有110名"卡图萨"兵力,相比之下,第七师就有6794名。过多的"卡图萨"无疑会拖累部队整体素质。
再次,陆战第一师步兵人数众多。一个步兵营约有1000余人,而当时其他美军步兵连平均只有164人。陆战第一师的步兵营数量是其他步兵师的一倍半,攻击力自然更为强横。
最重要的是,陆战第一师得到了陆战第一航空联队的强力近距离支援。美军其他地面部队虽然也有空军支援,但其效率远不如海军航空兵直接支援。海军飞行员与陆战队官兵密切协作,可以高效实时地对志愿军阵地实施精确打击。
综上所述,人员众多、编制精锐、火力猛烈,使得陆战第一师在朝鲜战场确实初现强大的战斗力,理应被视为当时美军的"王牌"部队。不过,这种"王牌"在随后的战斗中却频频被志愿军击溃,导致了战局的反转。究竟是何原因,使这支"最强"部队竟然不堪一击?背后必然另有玄机。
面对被毛主席评价为"美军最强"的陆战第一师,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何能够屡建奇功,任意一个军都可以击溃这支"王牌"部队?其中,志愿军在战术指挥和士气方面展现出的过人之处,无疑是取胜的关键所在。
志愿军遵循"敌进我打、敌驻我扰、敌退我追"的战术方针,始终保持主动权。面对陆战第一师的进攻,志愿军矢志不渝地实施坚决反击;一旦敌军固守阵地,便运用游击战术予以骚扰;只要敌人稍有松动,就紧随其后实施猛烈追击。这种灵活多变的战术,时刻牵制着陆战第一师,令其无法尽兽其实力。
志愿军指挥官们素以智勇兼备著称,屡屡运用巧妙战术击溃陆战第一师。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伪装空城"计策。志愿军故意撤离阵地,引诱陆战第一师深入,趁其疲于奔命之际,则发动迅猛反击,使之陷入重重包围。此计曾多次奏效,给予陆战第一师沉重打击。
此外,志愿军将士个个视死如归,斗志昂扬,这也是战无不胜的重要原因。朝鲜战场环境恶劣,气候寒冷,加之美军火力凶猛,生存条件极其艰苦。但志愿军战士们从未畏惧眼前的dangers和hardships,个个斗志昂扬、勇猛顽强。相比之下,陆战第一师的美国士兵明显士气不足,罕有人愿意拼尽全力作战。
更为重要的是,志愿军将士怀着捍卫家园、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他们深知,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关乎祖国的尊严,更事关民族的存亡。因此,不畏艰险、视死如归,早已深植于每一位志愿军战士的内心。相比之下,陆战第一师的美国士兵则显得志趣阑珊,难有如此顽强的意志和决心。
纵观全局,志愿军在战术指挥和士气上的双重优势,注定了其能够战胜陆战第一师这支"最强"部队。面对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敌人,志愿军凭借智勇双全的指挥和不怕牺牲的顽强作战意志,终获得了战场决定性的胜利。
a) 陆战第一航空联队的高效支援
在朝鲜战争中,志愿军与美军陆战第一师在空中支援方面存在着天壤之别。陆战第一师得到了其亲儿子陆战第一航空联队的直接支援,使其拥有了压倒性的优势。
陆战第一航空联队隶属于美国海军航空兵,其飞行员与陆战队官兵长期锻炼出了无间的默契。双方在作战中能够时时保持无瑕的协同,航空兵可以对地面阵地实施精确的近距离打击支援。航空兵驾驶的"韩斯"和"钢铁大使"攻击机更是令志愿军心生恐惧,时常在阵地上造成惨重伤亡。
这种直接且高效的近距离航空支援,使陆战第一师在火力运用上占据了绝对优势,其步兵团常可借助航空兵的火力网,在地面上夷平一切阻碍。而当时美军其他地面部队虽然也有空军的支援,但航空兵与地面部队的协同性远不如海军陆战队,效率也大打折扣。
b) 志愿军对敌后方目标的精准打击
面对敌军凌厉的火力打击,志愿军在作战中发挥了自身灵活机动的优势。志愿军炮兵常常将火力引向敌军后方的补给线、炮阵地等目标,使其陷入被切断补给线的囧境。同时还会运用伪装诱饵手段,引诱敌军航空兵空投无谓的炸弹,从而达到了节省彪炮火力的目的。
c) 伪装诱饵策略的运用
此外,志愿军还擅长在作战中运用伪装诱饵策略,从而有效避开敌军的火力打击。比如在长津湖战役中,有一支加强营曾被志愿军命名为"志诚营",而在夜间行军时又故意大肆喧哗,引来敌军重兵空中狙击。但当晨曦初现,敌军惊觉时才发现,所谓的"志诚营"不过是一支微小的伪装诱饵部队,而志愿军主力已经趁夜绕到了其侧后方。
综上所述,虽然陆战第一师凭借强大的火力初现优势,但志愿军在空地火力运用上展现出了过人的智慧。一方面通过精准打击切断敌军补给线,另一方面又巧妙运用伪装诱饵分散敌军注意力。与此同时,陆战第一航空联队的近距离支援虽然强横,却也在某些时候被志愿军智计逐一化解,从而使火力优势不复存在。这种机智灵活的作战方式,终于使得志愿军在火力运用上扭转了被动局面,为最终战胜陆战第一师奠定了基础。
在朝鲜战争中,志愿军能够屡屡击溃美军"王牌"陆战第一师,除了自身在战术指挥和士气上的优势外,地形环境和气候条件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朝鲜地处亚洲大陆东北部,国土辽阔而多山。战争打响后,无论是长津湖一带,还是后来的三八线地区,志愿军作战的主要地点都是崎岖的山地。这种复杂多变的地形环境,给予了志愿军以得天独厚的优势。
志愿军将士个个生长于中国北方,对于崎岖山地早已习以为常。他们熟知如何利用复杂地形展开灵活机动,将敌人一次次引入无法顺利机动的陷阱。相比之下,陆战第一师的美国士兵却对这种环境了解甚少,常常在行军中陷入被动。
更为致命的是,朝鲜冬季酷寒无比。由于美国本土气候温和,陆战第一师士兵个个对严寒绝不能适从。当温度骤降至零下30摄氏度时,他们便无法耐受,行动能力大为削弱。但志愿军战士们自幼就在漫长寒冬中锻炼,个个皆是吃苦耐劳的行家,根本不会被严寒所困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