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啊,看你这走路的姿势,有点不对劲啊!”医生李明摘下眼镜,看着眼前的张大山,语气中带着几分探究和警惕。
张大山今年52岁,是一名工厂的班组长,每天负责车间巡查,工作忙碌,脚步从来不慢。可今天一大早,他出去晨练时感觉到腿脚发软,身体冷得发抖。
想着天气入冬了,他怀疑是最近操劳有些虚了。结果一到医院,医生倒是先从他走路的姿势入手,话里有话。
张大山一脸懵:“医生,啥意思?我走路姿势不对?我从小走路就是这风格啊!”他忍不住拍了拍自己并不虚弱的腿,心里有些狐疑。
医生笑了笑,语重心长地说:“你还真别小看走路的姿势。其实,很多病的早期症状都会反映在走路上,尤其是糖尿病。我们通过观察你走路的情况,发现了一些苗头,你这或许还真和糖尿病有点关系。”
张大山一愣,忍不住后退半步:“糖尿病?我这人向来身体硬朗,咋可能得糖尿病?”
医生李明耐心地解释道:“糖尿病并不是单纯的胖人才得。它是种代谢病,主要影响的是血糖调控。
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有些早期糖尿病患者,走路的时候可能会表现出两个典型特征——而你今天就中了一个。”
张大山听得越来越糊涂,坐下来挠了挠头:“到底啥特征?走路还能看出糖尿病?”
医生见状,正色道:“走路的时候,如果经常感觉到腿脚发软、无力,这可能就是糖尿病带来的早期症状之一。
这并非单纯的疲劳,而是糖尿病对神经和肌肉的双重影响导致的。糖尿病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血糖调节异常,而血糖过高对神经的伤害尤其明显。我们叫它‘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张大山摸着下巴,似乎有些不以为然:“就走路腿软?我平时工作累了也会这样啊,能说明啥?”
医生耐心地解释道:“还真不一样。正常的疲劳休息一会儿就好,而糖尿病导致的神经病变是逐步加重的。
它的表现方式比较独特——比如一到冬天走路时容易感觉腿冷、脚麻,而且这种感觉不会很快消失。
我们医院之前接诊过一个患者,和你差不多年纪,老是觉得走路腿软,甚至平地也觉得不稳,最后一查,竟然是糖尿病导致的神经损伤。”
见张大山还有些将信将疑,医生继续补充道:“糖尿病患者出现腿脚无力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高血糖会破坏神经系统,尤其是支配腿部的神经。
研究数据显示,大约有5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在诊断初期,已经有了周围神经的损伤症状。”
张大山终于有点紧张了,忍不住问道:“那第二个特征又是什么?”
医生点头:“第二个特征就是走路容易脚痛,尤其是脚底发热或刺痛。这种疼痛不是普通的劳累引起的酸痛,而是像针扎一样的不舒服。
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烧灼感’。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受损,特别是足部的小血管和神经末梢很容易受到破坏,所以会引发这种不正常的刺痛感。”
听到这里,张大山回想起自己最近几次下班回家,脚底板总是隐隐作痛,虽然不太严重,但那种刺痛感总让他很难受。他原本以为是鞋子问题,特地买了几双新鞋子,也没觉得有什么改善。
医生见他有所反应,点了点头继续说道:“没错,这种刺痛或者烧灼感其实是神经病变的典型表现。尤其在走路的时候更加明显。
这种烧灼感往往在夜晚更严重,一些糖尿病患者到了晚上甚至需要用冰袋冷敷才能入睡。其实,这就是神经在高血糖的‘攻击’下出现了损伤,发出了痛觉信号。”
张大山顿时觉得后背一凉,惊讶地问:“那医生,像我这样的情况是不是要马上检查下血糖?”
医生拍了拍他的肩膀:“确实有必要,糖尿病不是说一两天造成的,但早发现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控制病情,避免这些并发症加重。尤其像你这种工作强度高的人,平时可能忽视了一些早期信号。”
张大山叹了口气,心里开始紧张起来。医生接着说道:“其实糖尿病在早期很隐蔽,像走路的表现这种小细节就可能暗示着血糖异常。
我们医院曾经接诊过不少患者,早期也是因为走路不对劲才来检查,结果一查已经是糖尿病早期或中期了。”
张大山小心翼翼地问道:“医生,那糖尿病如果不注意会有啥严重后果?”
医生看着他,缓缓道:“糖尿病的危害性不仅仅是血糖高,它会影响到身体的各个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和血管系统。
比如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可能导致脚底麻木、刺痛等,这只是早期表现。等到病情加重,患者甚至可能丧失脚部的知觉,脚上长了伤口都不易察觉。”
张大山听得心惊胆战,想起自己最近几天确实走路时脚底发冷发麻,隐隐觉得自己这些症状还真不是简单的疲劳问题。
医生见状,继续讲道:“其实控制糖尿病也并非难事。除了保持正常饮食,最关键的就是坚持运动,
尤其是一些不对腿脚产生过多压力的运动,比如骑车、游泳,能够有效控制血糖,减少神经病变的可能性。”
张大山点了点头,似乎也有些信心了。
就在他准备离开诊室时,突然想到一个疑问,便又折回头来问医生:“医生,那如果已经有这种走路表现了,控制血糖后还会不会恢复呢?”
医生微笑道:“这是个好问题。其实,糖尿病早期的神经损伤在控制血糖后是有一定恢复可能的,但需要时间和坚持。
如果能够在初期发现,通过运动和药物控制,让血糖保持在合理范围内,神经系统有可能逐步恢复正常。”
张大山听完这番话,心里踏实了许多,暗暗决定从今往后要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
[1]张云琪,许宵钰,马郭薇,等.糖尿病并发症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24,40(10):1808-1813.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