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秦基伟从朝鲜回国,毛主席接见了这位血战上甘岭的战将。毛主席留他在中南海吃饭,一起吃饭的还有其他几个从朝鲜战场下来的军长。

在饭桌上,秦基伟和其他几位军长的拘谨都不一样,他甚至敢和毛主席开玩笑。

秦基伟为什么敢和毛主席开玩笑?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玩”的秦基伟

在军中,秦基伟“好玩”是出了名的。不过这个“玩”,可不是玩物丧志的那个“玩”。秦基伟对一切新鲜的东西都有极强的好奇心,就喜欢上手鼓捣。

偏偏他有天分,不管什么东西到他手上,他都能给“玩”出花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秦基伟之所以“好玩”,也是和他的出生与经历有关。

秦基伟出生在红安一个名叫“秦罗村”的小村庄,这个村子只有两个姓——秦和罗。秦在他们村里是大姓,所有村民基本都姓秦,姓罗的只有一户人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在他们村,姓罗的这户人家才是权力最大的。因为罗家是地主,所有姓秦的人都是他们家的佃户。为了能有地种、有粮吃,所有人都不敢招惹地主。

这也就导致了秦家人生来就要受罗家的压迫,低罗家人一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就算在村子里,秦基伟一家也是最穷的。秦基伟的母亲生他时难产去世,他和爸爸、哥哥相依为命。8岁的时候,父亲因为劳累去世,家中只能靠哥哥撑起来。

可即便如此,苦难也没有放过他们的家庭。在秦基伟十岁的这一年,他的哥哥因病去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留给秦基伟的,只有一座破旧草棚。秦基伟小小年纪就学会了自己生活,他挖野菜、砍柴、放牛维持自己的生活。

虽然日子很苦,但起码也能活下去了。

苦难中种下的种子,终有一天会发芽长大。苦难并没有打垮秦基伟,他没有浑浑噩噩过日子,而是每天都积极向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经常和自己的小伙伴说,自己以后一定要打倒那些地主恶霸们。

革命刚开始兴起的时候,他就参加了儿童团。在参加黄麻起义的时候,秦基伟才刚刚13岁。虽然年纪小,秦基伟却从来没有害怕过。

不论面对多么凶残的敌人,秦基伟在战场上都是一往无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秦基伟的勇敢,他在军队的职位也很快提升了。19岁那年,秦基伟升任了警卫团团长。虽然年纪小,但秦基伟却是个老革命了。

因为善使一把大刀,秦基伟也被人叫作“秦大刀”。不过秦基伟打仗虽然勇猛,但因为是孤儿,再加上农村出身,所以没见过什么好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为了方便下达命令,每个团部都安装了一部电话。秦基伟看着通讯班的战士们鼓捣一个铁盒子,丝毫没有兴趣。

谁知铁盒子连上了线,里面居然传来了人声。一个战士将电话递给秦基伟,让他将电话放到耳边听。秦基伟一放到耳边,就听到里面的人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可把秦基伟吓了一大跳,他以为战士们故意整蛊他呢!

小战士连忙解释,这可不是什么整蛊,这个东西叫电话,里面说话的是郑部长。

听了小战士的解释,秦基伟还是将信将疑,不过里面的声音确实和郑部长的差不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因为信号不太好,秦基伟并没有听清郑部长说了些什么。他只是隐约听到,郑部长好像是让他去执行一个任务,但具体是哪没听清。

郑部长问他明白了吗?秦基伟直接回答明白了,但其实他一点都不明白。不过秦基伟并没有擅自行动,而是找上了郑部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刺激到的秦基伟

郑部长看到秦基伟过来,还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没想到秦基伟又问了他一次任务,然后什么都没说就要走。

郑部长觉得很奇怪,他问秦基伟:“秦团长,我刚不是在电话里都讲清楚了,你也都明白了吗?为什么还要过来问我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基伟赶紧解释,他说他不相信那个“铁疙瘩”。

在秦基伟的认知中,人和人想要说话只能面对面。他和郑部长相距三十多里地,一个小铁疙瘩就能将话传过来了?

反正秦基伟不信,他宁愿再跑一趟,亲自问问郑部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了秦基伟的话,郑部长哭笑不得。他给秦基伟解释什么是电话,告诉秦基伟,以后要习惯用电话。毕竟装电话是为了方便,如果秦基伟不习惯,那装电话也就没什么用了。

此事过后,秦基伟开始反思自己。因为出身贫寒,秦基伟没有学习的机会,也不愿意费心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随着自己的职位升高,身上的责任也越来越大。要是不学习,很有可能适应不了职责。这次只是闹了个笑话,万一自己没有去找郑部长,那岂不是要贻误战机了。

想到这里,秦基伟忍不住一阵后怕,他下决心要多学习,多接触新鲜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次军中添了什么新奇的东西,秦基伟总要过去看看。只是看还不够,他还要上手试试,让别人讲解东西是怎么用的,自己再慢慢摸索。

时间长了,学习新东西就成了秦基伟的一个习惯。在掌握了这些东西之后,秦基伟就能在自己的手上玩出花儿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朝鲜战争开始之后,我国派兵支援朝鲜战场。当时我国重武器很少,为了增强我军的实力,我国决定从苏联进口一些先进的武器。

苏联的喀秋莎火箭炮,是当时最适合我国的武器了。喀秋莎火力强大、重量较轻,可以负担远程打击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军刚引进喀秋莎的时候,秦基伟就对这个新玩意很感兴趣。为了能让我军熟练操作喀秋莎,苏联那边还专门派人培训我军。

但当时我军的士兵文化较低,根本听不懂俄语,只能让文化较高的干部先培训。

秦基伟没有经过培训,他只是听人简单讲解了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秦基伟正在备战,准备作为第二批入朝参战的军队前往朝鲜。在他们之前,第九兵团已经前往朝鲜了。

秦基伟的15军自解放以来,就一直担任西南地区的剿匪工作,一直在战斗中。所以得知军委要组建二批入朝的部队,他立马就请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入朝立功,开毛主席玩笑

其实秦基伟不说,西南军区也打算让15军过去。因为15军机动性强,没有什么建设地方的任务,也一直没有驻防的地方。

最终秦基伟的15军被编入第三兵团,在1951年奔赴朝鲜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2年,秦基伟在朝鲜战场迎来严峻的考验——上甘岭战役。美军为了拿下五圣山,出动了170多辆坦克、300多门大炮,总兵力达到六万多人。

面对来势汹汹的美军,志司向15军下达死守的命令。秦基伟没想过退,但他没想到敌人的进攻如此疯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敌人的炮弹不要钱一样倾泻下来,朝我军阵地狂轰滥炸。一轮炮弹之后,紧跟着就是冲锋,展开激烈的白刃战。

即便我军战士不惧牺牲,阵地也还是多次失手又被夺回。上甘岭本身就只是一个很小的地方,美军落下来的炮弹,足可以将这块地方化为一片焦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近山在得知上甘岭的伤亡之后,这个以打仗不要命而闻名的将军给了秦基伟两个选项:一个是死守,一个是撤退。

秦基伟不撤,他也不能撤。一旦撤退,前面的坚持和牺牲就再也没有了意义。

第一阶段足足打了七天七夜,这七天七夜,秦基伟就守在电话边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阶段战役结束后,洪学智和秦基伟通电话。洪学智问秦基伟需要什么,自己都可以给他。

美军的炮击,是让我军伤亡惨重的罪魁祸首。秦基伟直接告诉洪学智,他要调用喀秋莎,要摧毁美军的炮兵阵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喀秋莎优点很多,但缺点也比较大。每次喀秋莎发射的时候,都会有很明亮的火光,这很容易暴露位置。不过这点问题难不住秦基伟,他早就想好了办法。

喀秋莎射程远,秦基伟将其安排在离阵地较远的地方,并专门腾出来附近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要喀秋莎射过一轮,就要立马转移到下一个阵地。“停车就打,打完就撤”,就像我军打游击时那样。

有了喀秋莎的助阵,战士们面对的火力轻了不少。即便如此,15军的伤亡还是很大。

到最后,秦基伟将自己的警卫连都派到了战场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场持续了43天的漫长战斗中,我军与敌军数次交锋,反复争夺,最终还是守住了这片阵地。也正是因为这一战,让秦基伟一战成名。

回国后,毛主席专门宴请了朝鲜战场上的功勋军长。秦基伟在吃饭时对众人讲,毛主席很关照他们,让他们在战场上吃饱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果因为自己的湖北口音太重,转述时战士们听成了“吃炒面”。所以在朝鲜战场上,战士们最经常吃的就是炒面。

毛主席哈哈大笑:“我可没有让你们吃炒面,这可别瞎说。”

笑完之后,毛主席拍着秦基伟的肩膀,说委屈了那些在前线奋战的战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国家穷困,炒面就是志愿军最经常吃的食物。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在这种情况下胜利了。

经过和毛主席的这次谈话,秦基伟感受到毛主席对前线官兵深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