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化债的力度,很多小伙伴对“是否超预期”特别在意,观点分歧太大了,说6万亿的肯定没持仓,10万亿是官媒宣传口径,12万亿那肯定是鼓舞人心。
这些都会反映在明天的走势里,明天成交额肯定会比较大。
还是有必要给大家做一下拆分——我只列举数字,并列举最相关的政策数据做对比,仅供参考,也会聊几句简单的底层原理,便于理解。
1、短期经济增长最直接的推动因素是新增债务,全社会新增债务越多,短期经济增速也就越快。新增很重要。
典型案例是16年中国全民炒房,居民部门杠杆上得很快,17年各项经济指标都不错。20年欧美政府部门大幅度财政刺激,在21年搞出来大宗商品牛市,以及大通胀。
2、简单拆分债务来源,是居民部门、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
比如23年居民部门新增债务是4.33万亿(绝大部分是房贷,21年这个数字是7.9万亿左右),企业部门的新增债务是17.9万亿,政府部门(中央+地方)新增是9.6万亿(中央对应的国债,差不多4.12万亿,地方对应的是专项债和一般债,5万亿多)。
居民部门新增债务转化成了建筑、地产、中介、家居等链条上的从业人员收入。企业部门新增债务转化成了员工的工资,购买的设备等。政府部门的债务转化成项目投资、教育支出、卫生支出等。
大家都有了钱,有钱了就支出消费,我的支出又成了别人的收入,整个经济就活跃起来了。
3、今年截止到9月份,居民部门新增债务1.94万亿,企业部门新增13.46万亿,合计同比23年同期减少了4.13万亿,也就是居民和企业部门整体债务收缩。
但政府债券同比增加了1.23万亿,也就是政府部门债务扩张,也叫逆周期调节。
整体来看,政府的债务扩张比不过居民和企业部门的收缩,于是经济各种出问题。
4、今年政府债券一共新增7.18万亿,从趋势来看,这几年中央债券新增速度要快于地方政府。
5、地方政府的债务限额是有规定的,每年只能按需增长。但目前受制于宏观经济下行,地方政府的收入(税收和卖地)减少,债务又是刚性,所以政府支出力度放缓,大家感受最深的可能是体制内发不出来工资。
6、现在居民和企业部门已经收缩了,地方政府部门手脚不能再被捆死,没有新增债务那经济更负向循环,于是有了化债。
7、化债不是直接免除债务,而是修改债务上限,把2024年末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由29.52万亿元增加到35.52万亿。
也就是还款主体依旧是地方政府,跟中央政府无关,地方政府现在总共可以多发行6万亿的专项债,每年可以多发行2万亿,专款专用,用来把隐性债务置换出来。现在发债利率低,而且专项债是透明的。
债务总额是没有变化的,只是每年要还的利息减少了,五年累计可节约6000亿元左右,平均1年1200亿。
地方政府省下了1200亿,就可以用来搞别的事情,投资或者是民生支出等。作为参考,地方政府23年在教育领域的支出是4万亿左右。
8、每年2万亿还是比较慢,于是再从原来的专项债里(还是地方政府自己发,自己还),每年拿出来8000亿,也来还隐性债务。
8000亿每年,持续5年,供给4万亿。
作为对比,2023年10月-2024年9月也进行过第四轮化债,跟现在的模式差不多,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合计规模约2.6万亿元。
9、隐性债务里有一块是跟棚户区改造相关的,一共2万亿,在2029年到期,这2万亿按照原合同偿还。原合同里写的可能还是类似于借新还旧。
整个方案的来龙去脉就这些,简单说:我欠债14.3万,现在咔咔出了一个方案,说我可以每年借2万,还一部分,再在此基础上每年借8000,还一部分,最后29年后到期的,也还可以借新还旧。
6万亿也好,10万亿也罢,12万亿也行,怎么说都不算错。比如可以说这次化债总包是12万亿,的确是能拆成6+4+2,也有人认为这不涉及增量债务,全是存量置换,发行特别国债和提高赤字率才叫财政刺激。
但这些也都不重要,当前市场是流动性主导,每天2.5万亿的成交额,两融余额飞速逼近新高,这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明天放量成交3万多亿,反而不大好。
对我们的知识星球感兴趣的,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加入,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留言区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