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大众要在德国裁撤三个工厂并裁员上万人的消息,已经发酵多日,并引发了诸多关注。
按照公司公告说法,此举是为了削减成本摆脱竞争力下滑困境。
可令人意外的是,大众在裁撤德国本土工厂的同时,却不断扩张中国工厂的规模,甚至提出“在中国,为中国”的口号。
大众集团为何不管德国死活,坚持在华发展呢?
大众裁撤德国工厂,迫于无奈之选
德国是大众集团的诞生地和大本营,不仅是大众集团总部所在地,还有着十个工厂和高达12万名员工。
在其成立的96年间,大众从未关停过任何一家本土工厂,也是德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企业之一。
可从今年9月份开始,大众却传出要关停本土工厂,并将裁撤万余名员工的消息。
这意味着大众将历史首次关停本土工厂,而从1999年开始生效的就业保护协议,将就此终结。
尽管劳资委员会一直积极为员工争取免于被辞退的可能性,可形势并不乐观。
劳资委员会主席卡瓦洛警告大众的员工们时提到:
公司高层对这些计划是绝对认真的,并非只是为了让员工接受集体降薪的虚张声势。
目前大众还没明确表示关停哪三家工厂,具体裁员人数同样也未公布,可几乎所有员工都对此忧心忡忡。
因为,每一家公司都可能受这些计划的影响,任何一家工厂都可能被关闭。
其中最危险的,当属位于下萨克森州奥斯纳布吕克的工厂,因为他们刚刚错失一笔保时捷的订单。
这件事甚至惊动了德国总理朔尔茨,他特意来到大众集团,同劳资双方进行深入沟通。
在了解完来龙去脉后,朔尔茨向大众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
希望双方都能做出一些让步,先保住员工的就业问题。
可这样的要求,大众集团恐怕难以接受。
大众集团之所以在母国遭遇如此困境,也是多重因素造成的。
第一、大众管理层在电动化转型上的决策失误,未能及时抓住电动化转型的风口,致使公司在该领域的竞争优势不明显。
这也是欧洲车企面临的共同问题。
据德国社会学家的爆料,有欧洲车企曾将比亚迪的电动汽车拆开,但工人却看不懂是如何生产的。
因此,“无望而虔诚的烧钱活动”,无疑是当前欧洲传统车企电动化转型的真实写照。
第二、德国工厂的生产效率不高也是重要原因,据大众乘用车CEO施文韬爆料:
许多原本可以外包的业务,大众却仍在内部处理,再加上人员结构长期臃肿,单个工厂的生产成本几乎是竞争对手的两倍。
第三、随着全球经济疲软,汽车的海外需求量逐渐下滑,这使得集团在近几年的汽车销量和利润都出现大幅度下滑。
第四,自然是德国自身不景气的国内环境。
其实关停德国工厂的制造业企业并非大众一家,化工巨头巴斯夫、电器巨头西门子、服装巨头阿迪达斯。
造成这种现象,首先是因为俄乌冲突爆发后德国的能源成本持续走高。
其次,德国政府部门官僚风气严重,尤其是红绿灯政府在处理问题时,总存在诸多分歧,并不能给予企业实质性帮助。
由此不难看出,大众裁撤德国工厂也在情理之中。
那他们为何优先在中国扩张投资呢?
大众坚持“在中国,为中国”,这几点优势是关键
近年来,大众非常重视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建设,不仅在中国投资建厂,还不断与中国企业深度合作。
现阶段,大众更是将中国市场视为电动化转型的绝对关键。
一方面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大众最大的销售市场。
有媒体统计了大众7月份全球各国的销量排行,其中中国单月销量达到14.9万辆,占到大众全球销量的42.5%。
因此对于大众来说,想要实现转型道路,深耕中国市场就是最佳选择。
为此,大众定下了2026年在电动汽车和混动车型追上竞争对手的目标。
另一方面,中国拥有完备的电动汽车产业链生态环境。
玉渊潭天在谈及欧盟希望中国新能源车企前往欧洲建厂时,曾着重谈及了这点。
欧方希望一些企业去欧洲投资建厂,从而改善当地的汽车布局。
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简单,因为欧洲并不具备相关生态环境,该生态的形成,仅凭一家或几家车企前往欧洲建厂,根本无法完成。
在中国却不一样,稳定、可靠的产业供应链、密集且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以及亲工业资本的政府。
再加上充分竞争的环境和广阔的市场,才造就了电动汽车的生态。
基于以上两点优势,大众加大了对中国的投资建设。
大众不仅投资25亿欧元在安徽合肥建设电动汽车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还加强同小鹏汽车、国轩高科等诸多电动汽车相关企业的合作。
希望通过与中国本土企业联系,将前沿的电动科技引入旗下品牌车型。
一旦大众成功完成转型,凭借着中国广阔的市场及其品牌优势加持,有着很大希望扭转现如今的颓势。
降本增效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是首选方案,可就当前德国的形势来看几乎无法让大众实现该目标。
作为资本型企业,他们为了利益将重心放在中国无可厚非。
未来一旦在中国的成本也大幅度提升时,他们或许还将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
结语:
大众集团坚决关闭三家工厂、裁撤上万名员工的做法看上去冷血无情,可背后也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有着诸多现实原因。
他们将重心放在中国,甚至提出了“在中国,为中国”的口号,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了中国市场,以及中国在电动汽车方面的巨大优势。
这些优势能在短时间内帮助其完成转型,这也给德国政府提个醒,面对制造业不断“去德国化”的现状,或许真的要改变其对华政策。
参考资料:
上观新闻:《玉渊谭天:欧盟单独约谈个别车企妄图分化中方》
澎湃新闻:《大众品牌中国CEO解读在华转型:产品是基石,品牌需重塑》
环球时报:《裁员、降薪、关厂,惊动朔尔茨》
财联社:《今年竟有这么多企业离开德国!他们的内心都在“怨”些什么?》
财经网:《德国大众汽车大幅降本:关厂、裁员、降薪》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