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21世纪了,咱们已经进入了“全民卷学历”的时代。硕士、博士一大把,但偏偏就有一群中专生“逆袭”,直接被“定向”到公职高位。这是什么逻辑?难道是我们念书多了,反倒成了“智商税”?江西的“定向中专生”现象引起的争议,正揭开了这个话题背后的一角:这真的是培养人才,还是变相的“花钱买官”或者“拼爹游戏”?
“定向生”政策,其实最早是为了解决80年代乡村“人才荒”。当时村里缺医少教、基础设施差,为了填补乡镇干部缺口,国家设立了“定向生”制度,给定向的中专生分配到基层工作。然而那时的背景和今天完全不一样。如今乡镇选拔人才的门槛早已不是“中专”这个起点了,要进入体制内工作,起码得本科、研究生打底,这不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硬门槛”吗?但这一批中专生却被“破格”录用、提拔,一路绿灯,几乎从未受到“学历门槛”的阻拦。让辛辛苦苦考编的高学历年轻人看了,只怕忍不住怀疑:这是定向培养,还是“内定输送”?
更让人纳闷的,是这些定向生的提拔速度。定向生入职后没几年,不少人直接成了乡镇领导。别说在这竞争激烈的公务员体系内“脱颖而出”,就是单纯拼爹拼关系也没这么快的速度。这里头的“晋升通道”到底有多特殊,是不是也该亮亮家底了?
公众对这类提拔的质疑,不仅是学历的问题,更是因为这事儿透露出了一种不公平的味道。国家在公务员体系的透明化、规范化上下了多大功夫?考试、政审、面试、体检层层把关,目的就是确保进入体制的人员素质过硬、来路光明,杜绝“走后门”。但是这个“定向中专生”通道的存在,等于让一群人可以“抄近道”,绕过各种“艰难险阻”,一步跨进领导岗位。这种特权渠道的存在,真的合理吗?
质疑还不止于此。很多人关心的是,中专学历的这些定向生,是否真的有能力胜任乡镇工作。现在的乡镇工作可不是随便“走个过场”就行。农村经济振兴、脱贫巩固、防灾防疫,这些都是实际且复杂的挑战,需要专业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基层干部的任何决策,可能都会直接影响老百姓的生活。如果只是因为家里背景硬、上位顺利,专业能力欠缺,能不能把工作干好?这种情况一旦发生,最终吃亏的,还是老百姓。
定向生制度的初衷是好的,它本该是培养乡镇“土生土长”的基层干部,为乡村发展“造血”。但在今天这个高学历成为主流的环境里,如果“定向中专生”成了“提拔捷径”,甚至被一些人视作家庭“后备人选”的保送渠道,那么,这样的政策是否还应该存在呢?
“定向生”制度或许可以保留,但必须严格规范。定向生也要经过公开考试、选拔,既然要在体制内做干部,那就是公职身份,必须向全社会负责。不能让“定向”变成“钦定”,更不能沦为某些家庭“代际接力”的筹码。
这么说吧,公平透明的选拔制度是现代社会的基石,也是民众信任政府的基础。选拔干部,拼的应该是能力,而不是“关系户”。如果一个中专学历的人真有能力胜任工作,当然要支持,学历也不该是唯一标准,但既然进入体制内,就该按照大家都认同的规则来。否则,整个系统的公信力又该如何维系?那些认真学习、努力备考的年轻人,谁来替他们说句话?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在这个讲究公开公平的时代,定向生的特殊通道是否已经变味了?对此,你怎么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