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时期,志愿军的主要对手当然是装备精良的美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军没几年的韩国军队经常在战场上一触即溃,不但志愿军看不起他们的战斗力,连韩国的盟友美军也对韩国军队不放心,甚至曾因为在战斗中严重溃败,下令撤销了韩军第三军团的番号。
但是,在朝鲜战争后期,经过两年多实战磨炼,韩国军队逐渐提升了战斗力,甚至一度成为不太好啃的硬骨头,1952年10月,在朝鲜境内铁原西北大约10多公里处的白马山战役中,我志愿军主力军38军114师340团2个营,强攻由韩国军队第9师第30团第2营防守的白马山高地,由于久攻不下,双方都持续增加兵力投入,战役规模迅速扩大,经过9昼夜奋战,志愿军未能攻下韩军白马山阵地,最终选择撤离白马山。韩9师及美国空军造成中国军队伤亡6700余人(韩国宣称14322人),这是志愿军第一次败给韩国军队,也是韩国军队在朝鲜战争中唯一一次击败志愿军。从此,韩军第9师被称为“白马部队”,至今仍是韩军的王牌部队,时任韩军第9师参谋长的朴正熙也在日后成为了韩国总统。
渡过鸭绿江
从战役结果来看,白马山战役成为被称为“万岁军”的38军不愿轻易提及的失利。细究38军失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点对战役的结果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那就是在战前38军114师340团有叛徒临阵投敌,将即将发动的攻占白马山的作战计划和军事部署告知韩军,韩军紧急加强了军事防御,大大增加了夺取白马山高地的难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叛徒谷中蛟要为38军伤亡的6700多名战士负责。那么,谷中蛟为何要这么做?38军在得知谷中蛟叛逃后为何没有改变作战计划,执意发动强攻呢?个中缘由,下面细细道来。
白马山战役的由来
时间来到1952年的铁原,在经过了残酷的铁原阻击战后,这是中朝联军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峙的前沿阵地。白马山位于铁原西北10公里的药山洞地区,由西北走向东南,长约3公里,由一群以394.8高地为主的山岭组成,主要高地是394.8高地和281.2高地。白马山东面是一望无际的铁原平原,南面是经高台山和宝盖岭通往汉城的联合国军主要军事补给线,可直达联合国军的重要兵站基地铁原。由于该高地山势形同卧马,故得名“白马山”,这里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因此,早在1951年的秋季,美军就从志愿军42军手中夺取了白马山阵地。在控制白马山后,联合国军便构筑了坚固的工事,布置了地雷场地,拉起了严密的铁丝网,再加上美军后方的火炮支援和空中优势,驻守在白马山阵地的韩军第9师对守住阵地很有信心。
1952年8月下旬,战功卓著的38军接到了上级命令,要求他们组织兵力向白马山394.8高地发起反击。命令是这样说的:“为配合支援部队换防前的作战,及粉碎敌人可能发起的局部进攻,以提高部队的作战经验”。
这是新任军长江拥辉接任后的首次重大作战任务,根据他们的战前侦察,驻守在白马山的韩军第9师守军约有两个营,而38军作为志愿军的头号主力之一,再加上朝鲜战争后期更换了先进的苏式装备,火力大增,还配有坦克等重要武器支援,对拿下白马山阵地信心十足。
但是,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就必然要重视敌人。为确保这次白马山阵地反击战取得胜利,38军开始进行紧张认真地备战工作。承担突前任务的是114师,他们提前一个多月就开始强化训练,全师上下还演练了苏式新装备及通讯联络、步炮协同等战斗组织与战术动作,在火力支援方面,有182门火炮提供支援,并动用了精锐的坦克部队。为了遏制敌人可能的空中袭击,38军还专门配备了59门高炮和122挺高射机枪应对美军空军飞机攻击。可以这么说,万事俱备,只等待上级一声令下。
谷中蛟临战叛变投敌,行动计划面临抉择
时间到了1952年9月底,此时离战役发动还有不到一周时间,一个志愿军突击队队员谷中蛟临阵叛敌打破了备战工作的节奏。谷中蛟是38军第114师340团的一个副排职文化教员,在当时志愿军官兵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况下,文化教员是重点保护对象,但是谷中蛟这个人喜欢表现自己,明明知道一般情况下不会派自己上一线战场,在之前的多次重大战役前都积极申请加入突击队。在得知自己所在的340团承担了攻击白马山阵地的任务,谷中蛟故伎重演,再次向上级申请加入危险性很大的突击队,没想到这次上级居然同意他的请求。这下子谷中蛟可是弄巧成拙了。就这样谷中蛟加入战前备战的行列中去。
此时的谷中蛟有点尴尬,在参加战前演练时,他心事重重,不愿意冒生命危险参加战斗。此时,一件发棉衣的小事直接触发了谷中蛟的投敌。原来,9月底的朝鲜天气已经转凉,后勤部门运来了棉衣,谷中蛟所在的340团3营也不例外。但是,考虑到对白马山的反击战即将打响,为了减少棉衣的无谓消耗,3营决定在白马山反击战结束后再发放棉衣。现在看来,这些即将上战场的战士临战前却得不到棉衣,似乎有点不近人情,但是,考虑到当时后勤物资运输困难,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更何况3营主要领导也没有领取新棉衣。
志愿军棉衣
可是,这件事却让本就心怀不满的谷中蛟更加不满,一方面,他对参加突击战可能带来的伤亡风险很恐惧,另一方面,他也认为连棉衣都没得领,不愿意为志愿军而战。于是,他决意向驻守在白马山的韩军第九师投降。10月2日,趁着在阵地前沿勘察道路的时机,谷中蛟跑到了韩军阵地。
由于投敌的志愿军战士十分罕见,这使得韩军第九师很是好奇,韩军第九师师长金钟五得知此事,就下令安排人员对谷中蛟进行审讯。在审讯过程中,谷中蛟可谓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把自己所知道的军队情况都告诉了对方。最关键的是,虽然由于他级别不高,并不知道发动反击战的具体时间,但是,他将志愿军38军即将对白马山阵地发动进攻的消息告诉了韩军。此时的韩军第九师防御状态比较松散,甚至还在举办运动会,但是,金钟五得知志愿军即将进攻的消息后,决定立即加强白马山阵地的防御工事,美军得知这一情报后,还安排美军第三师作为支援韩军第九师的预备队。
谷中蛟叛逃很快就被340团知晓,并层层上报至38军军长江拥辉那里。看到谷中蛟已经将反击计划泄露给韩军,这就使得反击战役的隐蔽性和突然性不复存在。对于是否还能按时发动反击战,江拥辉很是犹豫,如果按计划打,对手早有准备;如果不打,部队上下演练了很久,士气很高,取消行动势必影响部队士气。于是,江拥辉将有关情况上报给志愿军司令部和三兵团。三兵团司令员王近山主张按计划打,认为对手韩军不堪一击。就这样,江拥辉下令决心按照原定计划发动对白马山的进攻。
白马山战役打成了僵持战,38军牺牲六千多人
1952年10月6日,38军对韩军驻守的白马山阵地发动进攻,首先以强有力的火炮袭击威慑对手,并成功地摧毁了大部分的地雷阵地和铁丝网,但是由于韩军事先加强了防御,韩军伤亡微弱,通讯系统也没有明显受损。于是,当志愿军战士冲向白马山高地时,受到了韩军的猛烈阻击,美军三个炮兵营也给予了有效支援,使得38军伤亡惨重,进展缓慢。由于战事不利,38军逐步加大了兵力投入,韩军也毫不示弱,到了第4天,双方竟然已经投入了三个团的兵力,高地反复易手,激烈程度远远超过预期。当战斗打到了10月14日,虽然此时志愿军已经控制了白马山大部分高地,但是韩军依然持续不断反击。而此时上甘岭战役已经打响,38军面临分兵的压力。权衡利弊之下,10月15 日,38军决定撤出部队,白马山战役以38军的攻坚失利而告终。
在白马山战役中,关于38军的损失,中韩双方各执一词,韩军声称38军损失1万5千人,而按照38军的战后统计,共损失13个步兵营和两个连,牺牲6700多人,没有完成杀伤敌人5000人以上和巩固白马山阵地这两个目标,堪称38军在朝鲜战争中最大的败仗。而韩军第九师则凭借此战封神,成为韩军的主力部队,被称为“白马部队”,甚至还曾在越南战争时期远赴越南作战。
被吹嘘为“白马部队”的韩军第九师
谷中蛟的结局
现在看来,如果没有谷中蛟的战前叛逃,对白马山高地反击战的计划就不会泄露,韩军很可能没有战前准备,这场战役的突然性和隐蔽性就能得到保障,成功夺取白马山高地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但是,由于谷中蛟的叛逃,一场突袭战生生地打成了攻坚战,使得38军白白损失了6000多人,这是万岁军38军少有的战败。
那么,拿着战友们的鲜血和生命做投名状的谷中蛟结局又是如何呢?值得欣慰的是,谷中蛟在投敌交代情报后,并没有得到意料之中的奖赏,在失去情报价值后,韩国军方并没有对他另眼相待,不仅没有奖赏,甚至还把他定为“中国逃兵”,将其关进了战俘营。
在朝鲜战争签订板门店停战协定之后,按照国际惯例,交战双方应当互相遣返全部战俘,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遣返战俘问题上大做文章,强迫大批志愿军战俘前往蒋介石控制下的台湾,不少志愿军战俘最终被迫到了台湾,而这个背叛祖国,被当时志愿军代司令员邓华称为“败类”的谷中蛟更加不愿意遣返祖国,选择流亡到台湾。
影视作品中的邓华将军形象
出于政治考量,蒋介石表面上积极接纳了这些志愿军战俘,甚至将他们宣传包装为自愿来台的“反共义士”,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表彰;但是,在内心深处,蒋介石并不真正信任这些志愿军战俘,一般都没有予以重用,大都安排他们做一些修筑工事等体力劳动工作,谷中蛟也没有例外。自知罪大恶极的谷中蛟最终低调地在台湾军中服役,退伍后领取微薄的退役津贴,从此没有什么音信。至于他最终的结局,说法不一,有的说法认为他默默地在台湾活到了上世纪70年代去世,有的则认为他还在台湾有成家立业,一直活到了2008年才去世。
不管怎样,这个为了一己私利,使得志愿军丧失了战役的突然性,并使得数千名战友无谓牺牲的军中败类,被牢牢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当他昔日战友享受着祖国和人民的赞誉时,虽然谷中蛟苟延残喘了多年,但是他常年惴惴不安,惶惶不可终日,跟死了没有太大区别。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