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共和国海陆空三军大授衔授勋典礼,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这次授衔,共有一千多位革命军人,得到了不同的开国将领军衔。

授衔仪式圆满结束。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在大授衔之前,有一位胆大的将军,因为觉得自己的军衔不合适,竟三番五次给毛主席和中央写信。

最后他也因为自己的争取,成功从上将变成了中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授衔现场

二十年从军路

这位将军,便是徐立清。1910年,他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一个叫申家湾的村子(今属安徽省金寨县)。

他的父母,都是贫苦的农民,虽然家里特别困难,但父母认为,孩子还是要读书才能更有出息,7岁,便将他送去了私塾。只是后来,只读了三年多,便实在读不起了。

辍学以后,他给地主放牛,耕种务工贴补家用,小小年纪也吃了不少苦。

徐立清的老家,位于商城县南部,这个地方,是鄂豫皖三省的结合部,早在1924年,我党便在此进行起秘密活动。

1929年5月,在陈唯光、冯新宇、易宗邦等人的带领下,商城县南部爆发了“立夏节起义”,获得胜利以后,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2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7年,17岁的徐立清便参加了当地的农民协会,他思想很进步,希望自己能够救国救民。这一次,他看着起义军打土豪分田地,亲眼看到穷苦百姓的生活有了改善,因此受到很大触动,当即便报名参加了红军。

1929年的8月,蒋介石嫡系第一师师长兼湖北编遣特派员刘峙,率军对鄂豫边、豫东南展开了第二次围剿。才刚刚参军年仅19岁的徐立清,不但毫不胆怯,还利用本地人对地形熟悉的优势,玩起了游击战术。不断小股兵力袭扰,竟然短短12天,就消灭了一千多的敌军。

因为频繁立功,他在红32师,从一名普通士兵,很快就升为政治部干事、科长,后来又调去红四方面军做政治部主任。

徐立清年轻时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转移至川陕,反“三路围攻”、“六路围攻”,徐立清参加了每一场战斗。长征中,他是红四方面军总医院的政委,在频繁的战斗和恶劣的环境中,他也想尽办法,治疗和保护伤病员,极大的减少了部队的非战斗伤亡。

1936年10月,为了打通联系外界的支援通道,徐向前率领红四方面军主力2.18万人,开始了西征。

因为马家军的骑兵极其彪悍,骑兵的机动性很强,红军擅长的游击战也难以发挥,最终西路军几乎全军覆没,师级以上干部损失高达八成

西路军惨败,徐立清带领着一千多名伤员,在祁连山藏身,即便是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他还是临危受命,选择暴露自己吸引敌人。通过游击斗争,完成了掩护主力部队突围的任务,最终,他们也找到援军保住了性命,成为西路军少量的幸存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陆军部分幸存战士

在抗日战争中,徐立清担任了八路军129师政治部组织部长,还兼任冀南东进纵队政委及五支队政委,率部在冀南进行反扫荡战斗,为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解放战争中,他调任西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战绩也更加辉煌,延安保卫战、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榆林、沙家店等等,西北战场的每一次战役,几乎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1949年,西野被改称为一野,徐立清成为第一兵团的政委,和王震一起进军新疆,为新疆的和平解放又做出了很大贡献。

上将变中将

从1950年,我国开始筹划实行军衔制度,1951年,开始进行评审工作。

评衔,本来是对革命军人既往贡献的认可,也是对大家的肯定和鼓励。但涉及到名利,事情便难免会变得复杂一些,更是考验人格局的时候。

评衔的依据,主要是参考资历、职务和战功等,这个标准,虽然很明确,却又无法详细量化,而且每个人的经历也完全不同。最后,就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但革命军人的初衷,就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因此也都能坦然接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立清一家人

都是一起当兵一起打仗的,谁该比谁低呢,差距大了容易,差距小了,脸上无光自己也想不明白。于是也有一些人,会表达自己的不满。

比如钟伟,担任过四野的纵队司令,被评了少将,他为此发牢骚,说“要把那个牌牌挂到狗尾巴上去”。

还有许世友、王近山、聂鹤亭等,都表示了不满,列战功闹情绪,甚至被气哭。

以至于毛主席看此情景,无奈地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协助评审工作的宋任穷,回到家里也是感慨:“想不到南征北战几十年,最难干的任务却是这个。”

再来说回徐立清。1952年定级的时候,他是正兵团级,在评衔时,根据级别,36位正兵团级将领,除了王树声和许光达被评为大将以外,其余34位都是上将。徐立清是老红军,战功卓著,又是正兵团级,因此得上将是理所应当的。

当时,徐立清也在参与评审工作,他看到评选结果便认为不合适,将自己的名字从上将名单里给划掉了。后来罗荣桓审核名单,发现不对就来找他。

面对领导,徐立清解释说:“我评上将太高了。战争年代,我当了很长时间的政工干部,战功没有那么大,这个名额应该留给别人,给我个中将就足够了!”

别人都嫌给低了,他却嫌自己评太高,这样谦让的将领也是有几个的,但是,谁也没有他那份大胆和坚决。徐立清和罗荣桓解释自己要求降衔的原因,但罗荣桓认为他是够资格的,不能随便就改变,因此不同意。

但徐立清打定了主意,他认为自己有充分的理由必须坚持:一是不忘初心,参军的初衷是为了报国,不是为了军衔。二是要克服名利思想,不追名逐利,才能正确面对工作和自己。第三,那就是他也是评衔工作组的,只有自己的军衔降下来,才能更好去做别人的工作,起到一个表率作用,也能腾出名额给别人。

见领导不同意,他就回去写信给中央军委,虽然信写的很诚恳,但是大家商量以后,还是认为徐立清足够授予上将,不同意。此事,还惊动了周总理,特地来做他的思想工作。结果周总理也劝不动他,最后还感慨说:“毛主席说许光达是一面明镜,我看你也是一面镜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立清

眼见这事儿没人敢拍板,徐立清便索性给毛主席写了信,一封没回复便再写一封,一连写了3封。

毛主席仔细看了徐立清的信,也详细了解了他以往的战斗经历,很欣赏他的勇气和谦让态度。但军队的等级制度是件很严肃的事儿,这个秩序不能轻易破坏。

思虑良久,毛主席最终选择了同意。他说:“金钱、地位和荣誉,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和品格,古来如此!徐立清不简单,就依了他吧,把他的军衔降为中将。”

这个决定一出,自然又引起了轩然大波。毛主席的解释是,同意徐立清的降级,是体现了我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品德,同时既尊重了他的意愿,也确实能起到表率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立清

除此以外,徐立清还让过级别让过职位,被称为是“三让将军”。

淡泊明志夙夜在公,徐立清一生勤勤恳恳,1983年病逝于北京,享年7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