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有关于年轻人不缴纳社保的相关话题,几乎从未间断。每当这一议题被热议之时,总有人跳出来给广大年轻人贴上“缺乏责任感”的标签。
而前段时间,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在一次论坛上的一番话,却把这个话题推到了风口浪尖。
而且,周小川还直言不讳地指出了现行社保制度的一些弊端,他认为,在现有名义个人账户下,个人缴费实际用以统筹基金,若过度突出“现收现付制”,即在岗职工缴费支付当期退休老人的养老金,面对持续攀升的抚养比,难免消解年轻人的制度参与意愿,甚至激化代际矛盾。
换句话来说,“现收现付”模式,让在职的年轻人感觉自己像是在为退休的老一辈人“打工”。因为大家觉得,在这种模式下,年轻人的社保费用大部分都用来支付了现有退休人员的养老金。
这就好比年轻人是供水的机器,要为池子提供源源不断的水;而老人越来越多,就要一直从池子里取水。这样一来,让一些年轻人觉得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甚至对这种制度产生了抵触情绪。
关键的问题是,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抚养比也在不断上升,这种模式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比如2023年我国出生人口为902万人,这批人到了2048年就是25岁,是成为主要缴纳社保人员。
假设退休年龄不变的情况下,到2048年,1988年出生的人开始领取养老金,但是1988年出生人口为2464万人。换句话来说,到2048年,1个年轻人,就要养2.7个老年人。
将来面对这种情况,难免让年轻人担忧!
此外,生活成本的上升也导致了部分年轻人断缴社保,尤其是对于灵活就业者来说。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到2022年,我国总就业人口为7.4亿人,其中灵活就业人数已超2亿,占总就业人口的27%。社保缴费是他们一项沉重的负担。
以上海为例,最低社保缴费金额高达2558元,一年30696元。对于灵活就业者来说,他们要全额支付,是一笔非常不小的开支。在日常开销和租房等压力下,社保缴费成为了他们不得不考虑的负担。
怎么办?
于是,周小川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即个人账户养老金“供一配一”模式。
周小川先生提出了一项具有激励性质的社保改革方案,即“多缴多得、长缴多得”。他主张实施“供一配一”的养老金个人账户制度,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成功经验,例如401K等专项计划。
即员工每月从工资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存入个人账户,企业也按一定比例向账户存入相应资金。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激发年轻人缴纳社保的积极性。
但是,问题来了!
表面上看,这个方案实施起来比较容易,但最关键的问题是:钱从哪里来?谁来支付当下退休老人的养老金缺口呢?
举个例子:如果按照周小川的这个解决方案,未来年轻人的养老问题自然是解决了,但是当前退休老人怎么办呢?
在推行个人账户值之前,社保基金就已经出现了巨大的缺口,这个缺口又该怎么解决呢?
换句话来说,这个方案解决了后期的养老问题,但是对目前的退休人员来说无疑是个坏消息。
比如对于农民老年人群体:他们每月拿到的养老金本就少的可怜,但是他们的孩子却在帮助别人家的父母养老。尤其是那些独生子女,既要照顾自己的父母,又要承担自己的生活开销,这样的负担确实沉重!他们自然是更希望改变这个制度。
对于已经在领取高额养老金的老年人认为,自己年轻时也为国家做出了贡献,现在领取退休金是理所应当的。他们更更愿意保持现有的制度,毕竟他们很多人当中养老金收入,甚至比当前年轻人打工的收入还高。
但对于年轻人来说,因为担心退休以后拿不到养老金,所以他们更希望看到社保制度的改革,希望能够有更公平、更可持续的制度。
总之,年轻人不愿意缴纳社保,这不是一个好事,但是想要短期内改变这一现象,又几乎不可能,所以很多人更倾向于把希望寄托在新一代的年轻人身上,指望着他们更积极缴纳社保,缴费不要断。
但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如果当前的年轻人不愿意缴纳社保的抵触情绪不断扩散,甚至可能对整个社保体系造成冲击。
到那个时候改变这一体系,就无法避免,但是也会陷入被动。
所以,年轻人不愿意缴纳社保这个事情真的需要引起重视。你说呢?
图片来源网络
侵权联系必删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