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和我们亲近,无论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

有人说:谁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最多,孩子跟谁最亲。

真的是这样吗?不一定。

一位朋友,独生女去年考上重点高中,虽然她家离学校只有6公里多一点,但她还是在第一时间租好学区房,想在女儿最重要的高中时期陪伴她身边。而她的女儿却拒绝妈妈陪读,宁愿住校,两周回家一次。

这令朋友黯然神伤,心情无比低落:为什么我一手带大的孩子却不再“亲”我了?

而有些妈妈,即使全职在家带孩子,孩子长大后也不见得跟妈妈感情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多数孩子在小时候会跟妈妈最亲,因为妈妈照顾的时间最多。

但是,长着长着,有些孩子离妈妈越来越远。长大到青春期以后,不仅不愿意跟父母做深入的沟通交流,朋友圈也会屏蔽父母。甚至在结婚生子后,也没有拉近关系,反而更加疏远妈妈。

为什么妈妈自己认为倾心带大的孩子,长大后的孩子却不再“亲”妈妈?

实际上,孩子长大后与妈妈“亲”还是“不亲”,从小时候就埋下了种子,与妈妈对待他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妈妈在孩子小的时候用对了教育方式,孩子长大后依然跟妈妈有着深厚的感情,一样“亲”。

长大后依然跟妈妈亲的孩子,多数是因为妈妈在孩子小时候做对了这3件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3岁前,妈妈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安全依恋

宝宝3岁之前,妈妈要尽量多一些陪伴,与宝宝建立起紧密的亲子连结,让宝宝拥有安全依恋感。

著名的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经过大量细致的观察,认为0-3岁这个阶段就是一个婴儿与妈妈共生、到建立安全依恋的亲密关系、然后逐步分离的过程。

3岁左右,做到在心理上成熟地与母亲完成分离的孩子,不仅会拥有健康的母子关系,也会拥有健全的人格。

孩子虽然幼小,不会做任何表达,但生命最初的安全感和对妈妈的依恋就是在这个关键的阶段形成的。

所以,在孩子3岁前,妈妈不要长时间离开孩子,更不要将孩子直接交给老人带。

当然,这不是让妈妈在家全职。

孩子要的不是24小时的陪伴,而是高质量的陪伴。

职场妈妈可以在下班后,抽时间与孩子亲亲、抱抱,积极回应孩子的需求,做一些高质量的互动,一样可以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尊重孩子,做教练型妈妈

好多家长都会拿“为你好”当借口,不停地插手孩子的生活,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给孩子做选择。小到孩子穿啥衣服、跟谁交朋友,大到孩子有啥理想,将来想考啥学校等等。

过度的控制会让孩子有“喘不过气”的感觉,长大以后,千方百计要逃离妈妈的管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虽然他由经由妈妈的身体来到这里,但是他带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基因模型和灵魂。

所以,会爱孩子的父母是不会处处管制孩子,而是像教练一样引导孩子,教导给孩子基本的社会规则,设置好做人做事的底线,允许他有自己的想法,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允许孩子表达真实的感受

妈妈们希望孩子天天开心,看不得孩子沮丧、伤心、愤怒,当孩子表达负面情绪的时候,很多父母不由自主地抑制孩子的想法:不要随便发火!不要对老师有意见!不要跟同学吵架……

当真实的感受屡屡被压抑,孩子便不再愿意跟妈妈吐露真实的内心。

其实,不管是好的感受还是消极的情绪,孩子都有表达出来的权利,哪怕是嫉妒、怨恨、愤怒!

在和谐的家庭氛围里,孩子能大胆跟父母说出自己的想法,能自由地表达想法、释放情绪,并不以为耻。

在爱和尊重中长大的孩子,长大以后当然不会疏远父母,还是跟妈“亲”。

因为,“妈妈”这个称呼,在孩子心里,不仅是安全感的源头,更是温暖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