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来,我国社会频繁发生多起恶性伤人事件,包括校园撞人、持刀伤人、驾车冲撞等,这些事件不仅给受害者及其家庭带来无尽的痛苦,也引发了全社会对公共安全和社会治理的深刻反思。

安全第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全第一

一、近期恶性伤人事件回顾

1、珠海“11·11”驾车撞人案

2024年11月11日,珠海一名62岁的离异男子樊某驾驶小型越野车闯入市体育中心,冲撞正在锻炼的市民,导致35人死亡、43人受伤。据初步调查,樊某因离婚后财产分割结果不满而实施报复行为。

珠海警情通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珠海警情通告

2、江苏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持刀伤人案

11月16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发生一起持刀伤人案件,造成8人死亡、17人受伤。犯罪嫌疑人徐某金因考试不合格未拿到毕业证书,并对实习报酬不满,返校发泄行凶。

无锡宜兴警情通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锡宜兴警情通告

3、湖南常德小学门口撞人事件

11月19日,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永安小学门前发生一起撞人事件,多名学生受伤。肇事司机在撞击校门口石墩后仍不停车,造成现场一片狼藉。

4、成都持刀伤人案

11月18日,成都市龙泉驿区发生一起因行车纠纷引发的持刀伤人事件,造成1人死亡。犯罪嫌疑人朱某某与轿车驾驶员及同乘人员发生口角后,用随身携带的刀具将对方刺伤。

二、恶性伤人事件的社会根源

1、经济压力增大

近年来,经济形势不佳,特别是经济较差地区的治安状况堪忧。底层失业、中层亏本、老板破产、买房断供、炒股腰斩等问题频发,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人们在经济压力下容易积累负面情绪,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可能成为引爆社会情绪的导火索。

2、社会治理不足

社会治理的力度不足也是恶性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在一些地区,社会治理体系不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不健全,导致小问题变成大问题,个体事件演变成群体事件。

3、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但社会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投入不足。一些人在面临困境时缺乏有效的心理干预和支持,负面情绪无法及时释放,最终可能通过极端行为来宣泄。

4、媒体渲染性报道

媒体的渲染性报道加剧了民众的恐慌和不确定性,甚至催生了一些模仿犯罪的发生。一些媒体在报道恶性事件时,过于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忽视了对社会心理的引导和抚慰。

媒体宣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媒体宣传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强社会治理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社会治理的投入,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加强社会心理干预力度。要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社会风险防控能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恶性事件的发生。

2、促进经济复苏

加快经济复苏的步伐,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是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根本途径。政府应出台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消费升级,增强社会经济的韧性。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加大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投入,建立更加完善的心理干预机制。学校、企业和社区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体,要及时给予专业的心理干预和支持。

4、媒体自律与社会引导

媒体在报道恶性事件时,应坚持客观、公正、理性的原则,避免过度渲染和夸大事实。同时,要加强对社会心理的引导和抚慰,传递正能量,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5、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政府应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对于恶性事件的犯罪嫌疑人,要依法严惩,有力震慑犯罪。同时,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

法律震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律震慑

四、结语

恶性伤人事件的发生,不仅给受害者及其家庭带来无尽的痛苦,也反映了社会治理和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面对这一挑战,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加强社会治理力度、促进经济复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媒体自律与社会引导以及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恶性事件的发生,让每一个人都能在阳光下自由呼吸、享受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