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是将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想得太好了,认为美法德等会信守公平交易精神,会在世贸组织规则下行事。事实证明,狼行千里吃肉,无论它们如何包装自己,美化自己,都改变不了侵略弱小的本来面目。
11月20日,英国《金融时报》援引两名欧盟高级官员话说,欧盟计划让前来投资的中国大陆企业转让电动汽车及其配件的技术产权,作为“奖励”,中国企业将能享受必要的财政补贴,反之欧盟将对中企不客气了。
可能采取的措施有:提高投资门槛,将中企排除在一般政府采购项目之外;对中国在欧洲的企业调查、罚款,派遣间谍人员秘密打入中国厂区,冻结中国电动车企在欧洲的账户,甚至以莫须有的名义实施“现场抓人”。
欧盟可是任何龌龊事都能干的出来,只要它“愿意”。
央视账号“玉渊潭天”早在本月16日的报道中就披露,欧盟始终怀着“极致的不切实际的完美主义”,对于中方提出的价格承诺方案心存疑虑,担心难以监管,难以执行。
中方会坐视欧盟作妖而不去反击吗?那就太小看中方维护本国企业正当权益的决心了。消息显示,中方除通知本国企业谨慎对待欧洲发出的“投资”邀请外,还规定不得出口和电动汽车相关的一系列核心技术。
如此,中欧争论的焦点就落在了如何处置已经在欧洲设厂并生产汽车的中企身上了,比如比亚迪、蔚来、理想。老莫认为,大不了“以血还血,以牙还牙”,欧盟对中企下手,那么大众、宝马、雪铁龙也就不用在中国开展业务了。
值得注意:欧盟尽管露出了獠牙,但仍试图将自己粉饰成“人畜无害”,占领所谓的道德高地。
《金融时报》提到,中国“廉价且污染严重”的电动汽车正在冲击欧盟市场,欧盟计划采取措施,此举与中国“要求外国公司共享知识产权用于换取市场准入如出一辙”。
就差出手抢劫,用坚船利炮洞开中国的国门了。若非中国国力蒸蒸日上,有着2款五代隐形战机,建立起了被联合国认定的200多个工业门类,一直力主自立自强,否则今天中国之命运就和100多年前的清王朝毫无二致。
就上述事实谈三点看法。
其一、中企须做好撤退的准备了。
汽车产业与鞋服衣袜等产业不同,它事关主要工业大国的命脉,影响着上千万工人的就业,决定着未来世界格局的演变方向。可以说,谁在汽车产业落后对手,谁将永远生活在食物链的底层。
为尽可能的止损,保证关键技术不流失,中企不妨提前演练“大撤退”,让欧盟铺个空。相信在欧洲有大批企业仍然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当下,欧盟还不至于吃相表现得过于难看,当然欧盟主要企业从中国转移那就另当别论了。
其二、欧盟确实在与中国的竞争中落后了。
源于欧盟的傲慢、狂妄、自大,其从一开始就未押注新能源车,取而代之,用所谓的汽车底盘、发动机、变速器等专利,严格限制其他竞争对手去模仿。未曾想,中国来了个“弯道超车”,直接越过了欧盟设置的所有技术和专利壁垒。
若非中国建立起了全套的电动汽车生产链条,相信今天中国仍得被欧洲“踩在脚下”,将为数不多的利润都贡献给技术和专利的“先行者”。不过很不凑巧,如今中欧身份发生了反转,欧盟开始为自己的战略失误付出代价。
其三、中欧关系将迎来激变,中国须得想办法降低对欧元区市场的依赖。
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下手只是中欧产业竞争升级的缩影之一,随着中国在高端医疗器械、光刻机、芯片等领域持续取得突破,中欧发生贸易摩擦的计划将越来越多,届时非是通过简单的贸易协商就能抚平彼此之间的“不信任”。
对此中方要做好对手和自己掀桌子的准备了。
毕竟百万槽工“失业”绝非小事情,欧洲丧失汽车产业,其引发的后果堪比海啸,会导致经济大衰退,引发欧盟崩裂。那些仍然笃信西方坚守“法治”的人须注意了,事关生存,没有人会坐以待毙,其一定会迸发出空前的求生本能。
总之,中欧关系发展的上限已经出现,继续往下走几无可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