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卡片关注V记录号

近日,一男子实名举报西安东站一工地遭私自采砂,报警后却被西安市公安局长安分局鸣犊派出所民警关留置室逼迫和解。

事件起因是西安东站某工地施工双方因施工区域划界问题引发争议报警。在接处警过程中,鸣犊派出所民警曹某存在言语不文明、违反办案程序规定问题。

可令人不解的是鸣犊派出所民警曹兆海,在没有弄清事实真实情况下,没有去处理挖路和倒土的人,反而直接对报案人进行了辱骂。

更让人愤怒的是,甚至报案人员的脖子还被掐住,态度极其嚣张随后便把报案的人直接带回派出所,关进留置室长达 6 个小时。

实名举报变“服刑”?权力的高墙为何拦住了正义?

在一个法治社会中,报警人是寻求正义的勇者,但在西安东站一桩荒诞的“私自采砂”举报事件中,报警人却成了被威胁、辱骂、关押的受害者。

鸣犊派出所民警的执法行为,不仅颠倒了法律保护的对象,更暴露了某些执法人员在权力使用上的肆意妄为。

从报警到留置室的6小时,从辱骂到掐脖,这不仅是一场对公民权利的践踏,更是一面刺破执法失序与社会信任的镜子。

事件中的一连串荒唐行为,刺痛了人们对公平和正义的基本期待。

法律是用来保护还是用来吓唬?

报警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求助于法律的起点。然而,在鸣犊派出所民警曹某手中,这一权利却被变成了羞辱的工具。

执法者在没有调查清楚事实的情况下,对报案人实施威胁和非法关押,我们是否还能够信任法律的公正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22条,人民警察必须依法行使职权,不得侮辱、殴打、虐待公民。

然而,曹某的行为显然违反了法律的底线。这不仅是执法失序,更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肆意践踏。

更可怕的是,这种行为并非孤立现象。在某些地方,“滥用权力”似乎成了一种隐形默许。

执法人员常常忘记,他们的权力来源于人民,他们的职责是服务于法律,而不是凌驾于法律之上。

举报者为何成了被打压的对象?

在这起事件中,举报者本应是合法权利的行使者。然而,在曹某的执法逻辑中,举报者却成了麻烦制造者。

辱骂、掐脖、关押,似乎在表明:谁试图揭露问题,谁就要承受“权力的怒火”。

这种颠倒的逻辑令人深思。在一些地方,举报不再被视为社会监督的正义行为,而是被看作破坏“和谐”的不稳定因素。对于某些执法人员来说,举报人不是帮助社会治理的盟友,而是需要“敲打一番”的刺头。

当举报行为被打压,社会的监督机制就会逐渐失灵。更多的违法行为得不到揭露,更多的不公将被掩盖在沉默之中。

内部处分是正义的实现,还是问题的掩盖?

事件发生后,涉事民警曹某被党内严重警告,并调离原单位。这一处理是否足够?从道歉到处分,虽然程序齐备,但问题的本质是否得到了真正的解决?

这种内部问责的局限性显而易见。一方面,内部处分缺乏透明度,公众难以看到正义的真正实现。

另一方面,仅仅将问题归结为个别民警的失职,忽视了管理和监督上的系统性缺陷。

根据《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人民警察应当严格遵守办案程序,不得滥用职权。

然而,此案中,鸣犊派出所的管理显然未能履行这一要求。民警的粗暴行为和所长的监管失职,表明执法队伍的内部管理还存在严重漏洞。

执法权力的滥用,最终伤害了谁?

鸣犊派出所的荒诞行为,不仅直接伤害了举报人的权益,还损害了整个社会对执法机关的信任。

执法权力本应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正义的利器,但当这种权力被滥用,受害的将不仅仅是个案中的报警人,而是整个社会的法治观念。

英国哲学家洛克曾说:“权力是一种责任,而非一种特权。”然而,在这起事件中,权力却成了某些执法人员彰显个人意志的工具。

他们的行为不仅破坏了法律的尊严,也让公民对公平与正义的期待化为泡影。

正义是一种社会的信仰,而信仰的维系需要通过公正的执法来实现。

在西安东站的事件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法律的正义,而是权力的高墙。这堵墙拦住了举报者,也拦住了公众对法治的信任。

权力需要制约,执法需要透明,社会需要正义。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冲突,而是对我们如何看待执法权力的一次深刻反思。

只有让权力回归正义,让法律成为每个人的保护伞,而非威胁的利剑,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法治的初心。

- END -

对话作者请添加微信:Vjilujun

为 防 止 失 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