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方蓝字关注我哦!

最近几天,在知识星球和一对一咨询中收到不少年轻人有关事业发展的提问,从有的咨询中也能感觉到一些戾气。我对年轻人的处境是很感同身受的,如果说70后坐享了时代发展的红利,那么90后本身就是别人的红利。

老生代靠红利赚了两代人的钱,而新生代年轻人则是背了两代人的债。赚取红利的人,靠背债人的劳动来维持他们的岁月静好。

所以他们的思变很正常,因为有些人遵循现有秩序是享受红利的,但有些人遵循秩序注定只能是别人的红利。

对于红利说,一般来自两个方面。

1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简单的说就是GDP增长,使得所有人都受益。

2 一方的红利,以另一方的损失为代价。

上述的1没有讨论的必要,因为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效率提高,都会体现在产品价格的下跌上,使得所有人都受益。

但上述的2,无疑是一类人对另一类人的盘剥。

什么是投资?

其本质在于我把我的劳动结余,换成一种资产,在若干年后,再把该项资产换成他人的劳动结余。

如果我卖资产换来的劳动结余高于我当初买资产付出的劳动结余,那么就说明我是投资成功的。

为了投资成功,这使得投资人不得不去思考那个确定性,那就是为什么未来的年轻人愿意用他更多的劳动来换取我的资产呢?

结论就只能是卡位,也就是我在未来年轻人的必经之路上,设置好卡点,迫使他们接盘我的资产。

比方说,在高薪的科技产业园区布局房产,那么工作的年轻人要结婚要生娃,就必然要在工作地周边去买房子。当他接盘炒房者的房产时,炒房者就拿到了他过去(首付部分)和未来(贷款部分)的所有劳动结余。

只是,卡位和反卡位,收割和反收割的戏码,持续在上演。潜在接盘者并不会坐以待毙。

比方说我们经常听到的,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娃,结婚率下跌,生育率下跌,就是年轻人不肯接盘的表现。

本质就是在绕开老一代投资者设置的卡点。

但年轻人的这种反应,都是被动的。如果说年轻人要打一个防守反击战,不接盘只是防守,只是避免自己一生的劳动被锁死。这个是必要的,但只是第一步。

防守之后开始涉及到反击,也就是自己如何获得红利,才会有第二步第三步。

接下来我们说第二步,就是搏上限,搏上限是必须以保下限为前提条件的,但对于这里的保下限,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很多人理解的下限,是我必须要有足够的财富,或者拥有资产,其产生的现金流足以支撑我最低限度的生活才可以。

但要靠职场积累起这样一笔财富,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并且很多人忽视掉的一个问题,就是钱虽然是有限的,但人生的剩余时间也是有限的。

所以,所谓的原始积累,或者说第一桶金,并不是需要你拥有一笔可观的财富,而是只要足够你解锁自己的一段时间就可以。

通俗的说,就是可以确保你在一段时间内不用上班。至于这段时间是3年,还是2年,甚至只是1年,本质上并没有区别。

它都可以确保你有一段可以发生蜕变的时间。在这一段时间,你可以尽情去尝试,去完成商业闭环,去解决你创业时遇到的问题。

在这里,很多年轻人都会走入的一个认识误区就是,我毕业后先打工积累一些钱,积累一些经验和人脉,然后有足够能力了再出来。

但如果你就职的是大厂,那么这里的积累,其实只有钱的积累是有效的,而经验和人脉,往往是无效的。

我们先说经验,大厂一般都会有一套职级体系,供员工慢慢晋升,可是,大厂却又有40岁中年危机。按道理说,40岁的职级不低了,如果职级就代表能力,那么40岁的中年,能力应该是远远高于低职级的年轻人的,可为什么会被裁员呢?

所以这里面一定有bug。

也就是我们可以反推出来,职级并不代表能力,而是公司为了凝聚团队,打造出来的一种团队体系。然后由这种团队体系来确保每个人的可替代性和整体业务的稳定性。

如果我们把视角切换到小公司,事情的真相就一目了然。一个数十人的小公司,其组织架构就是一个老板带着一群员工干活。这些员工可以说都是平级的,他们的汇报对象都是老板。

也就是说,任何一项工作,你干三年和干八年,职级上有区别,但其实在经验积累和能力上没啥区别。如果说在职场干活是为了给自己未来的创业积累经验能力,那都是骗自己的鬼话。

再说人脉,干过商业的老板都知道,所谓人脉,是因为在商业链条上由于利益关系和双赢合作,于是催生了人脉;而不是先有人脉,然后再催生商业闭环。

即使一个人完全不认识你,只要你找到他,说跟你合作能让他赚到钱,他就立刻会变成你的人脉。

经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经验和人脉不足并非构成你搏上限的阻力,而真正的阻力,反而在于年龄。

这是因为,25~35的黄金年龄期,无论是职场还是自己单干,都是黄金期,如果你单干没成功,还可以回职场。但40岁以后离开职场就会有很多掣肘,一旦你出来没干成功,再回去职场,就是非常难的事情。

最后我们来说第三步,市场方法论。

大厂出来的创业者,往往失败者居多,大多是因为没有大厂的资源,却把大厂的习惯和毛病带到了小公司。

其实成功率最高的方式,就是不要找合伙人,也不要找什么员工办公室,先自己单干,什么赚钱做什么,能尽量自己或是仅仅利用外包来跑完业务流程。等业务量起来后,自己做不过来,再来考虑招人或团队的事情。

如果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赚什么钱,那就先抄市场上已有的商业模式。

举个例子吧。比方说,你单干的第一步,就是注册公司,然后你就会发现市场上有很多代注册的公司。所以你只要把注册公司这套流程摸一遍,你就可以帮别人代注册。钱就可以开始赚起来了。

然后等你注册完,发现需要记账报税,然后又有很多公司帮忙做代记账,那么你只要把会计的书看一遍,自己学着做一下,你马上又可以模仿这些公司做代记账的业务。

所以,每当你在做事的过程中遇到一个现有的公司,只要门槛不高,你就可以模仿他们的商业模式开始赚钱。

当然,你可能觉得,你自己花时间做这些,还不如在大厂打工赚的多,但它的优势在于,它已经可以让你以零成本的方式在市场上活下来,而不用依赖任何大厂和平台。

等你自己的业务量开始起来了,开始赚钱了,然后你就可以把这些边缘业务砍掉,或是招一些能力比较一般的员工来做。

大部分公司都是这么起来的,早期的时候,都是不挑活,能赚钱就行。比如腾讯最早的时候也在卖软件,做网页或是程序设计赚钱,华为早期也靠代理他人的产品赚钱。

只要先活下来,你的业务就会慢慢的多起来,然后再开始招助理或员工,或是慢慢砍掉那些边缘业务。

先做加法,再做减法。

后记:

最近在知识星球,提问职场和事业方向的问题非常多,也包括一些清北复交的名校毕业生,也在职场里苦恼,对于是否出来创业或是转行也都存在困惑。

针对这些问题的共性,我今天写下了这篇框架性的文章,其中不少观点和经验也都来自于这半年和很多企业主做一对一咨询的交流共识。包括文中提到的要忽略大厂经验,人脉,以及企业如何早期生存的方法论。

当下经济不是特别好,如果要从职场出来,要谨慎评估风险后再决策,没有把握也可以先在职场苟着,或以副业方式进行。也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到有相关想法的公众号读者。

对于星球的同学,遇到了具体问题可以直接提问,我尽量代入我的视角给出我的判断。虽然我也很难对各种场景做出面面俱到的判断,但好在星球里有7000多人,包含各行各业,也能从各自的视角给出评论和建议。

这也是社群人数逐步增多带来的好处,即使是旁观者看到这些真实案例,也相当于是自己的一份经验积累了。

尽管当下的年轻人已经错过了房地产和互联网大周期,但存量经济时代依然是存在很多细分机会的,也希望本文能给各位一些参考,祝大家在事业上获得成功。

全文完。既然已经看到这里,请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

我们另开设有知识星球,已有7400多个朋友加入了我们的大家庭,如果你也有兴趣,可以先点击以下知识星球的介绍链接看一下:

(知乎4300赞)

(知乎3100赞)

(知乎2800赞)

这个是加入星球的二维码:

欢迎加入我的知识星球,跟我以及7400多个朋友一起,共同探寻投资和财务自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