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贵州遵义,一场改变中国革命命运的会议刚刚落下帷幕。此时的李德,这位来自德国的军事顾问,正独自坐在房间里,面色阴沉。就在几个小时前,他还是红军的最高军事指挥者之一,而现在,一切都已改变。远处,邓发正在和年轻的张耀祠低声耳语,说着什么极为机密的事情。为什么这位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会在遵义会议后受到如此严密的监视?他究竟知道了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而这个仅有19岁的年轻人,又将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扮演怎样的角色?

一、李德其人

世人皆知李德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却鲜有人知他原本的德文名字叫奥托·布劳恩。1930年冬天,这位来自德国的共产党员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彼时他刚刚在莫斯科完成军事训练。

"这个外国人连中国地图都看不懂!"1931年春天,当李德第一次出现在江西瑞金时,就有红军指战员这样议论。说起来,李德确实有些特别,他不会说中文,所有的交谈都要靠翻译。军事会议上,他总是带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上面画满了各种军事符号。

1933年的一天,在中央苏区的一次军事会议上发生了一件趣事。李德正在滔滔不绝地讲述欧洲战争的经验,突然一个老红军举手发言:"李德同志,你说的这些在欧洲平原可能管用,但是在我们这些山区,恐怕不太合适。"李德立即涨红了脸,拍着桌子说:"军事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这样的场景并非个例。在随后的几年里,李德与红军将领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1934年8月,在一次作战会议上,彭德怀忍不住当面指出:"李德同志,你这样的指挥方式,就像是在纸上下棋!"

然而,由于得到博古的支持,李德在中央红军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他开始推行一套完全照搬欧洲战争经验的作战方式,要求红军在平原地区与国民党军队正面对抗。"布置防御工事要像修筑城堡一样",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在长征初期,李德坚持走西路,认为这是最安全的撤退路线。可实际情况却是,红军在这条路上遭遇了敌人的重兵截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担任红一方面军参谋长的刘伯承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李德同志完全不了解中国的地形地貌,他的部署就像是在德国平原上指挥部队一样,这在中国的山区根本行不通。"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每当红军遭遇重大损失,李德总是振振有词地说:"这是因为你们没有严格执行我的战术原则!"1934年底的一天,毛泽东看到李德又在地图上画着作战箭头,忍不住说道:"李德同志,你还是把这些欧洲战争的经验收起来吧,我们需要的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战略战术。"

二、遵义会议的震荡

1935年1月15日清晨,遵义城内一片肃穆。位于昭忠街的黔军驻遵义警备司令部旧址内,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将召开。这栋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见证了中国革命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会议开始前,李德正在楼下的一间小房间里与翻译核对他准备的发言稿。此时的他还不知道,这份发言稿将成为他在红军最后一次重要军事报告。楼上传来脚步声,与会人员陆续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