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11月11日,日本众议院再次选出石破茂为首相。这听起来像一场胜利,但背后是彻头彻尾的失败,是日本政坛的一次政治灾难。短短一个月内,日本经历了解散众议院、选举惨败、强行组阁的戏剧性闹剧,而这一切的主角石破茂不仅没能巩固地位,还彻底暴露了日本政治的虚弱和混乱。这场权力豪赌最终以自民党的惨败告终,而日本的未来在这场闹剧之后,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石破茂上任仅9天,就匆忙解散众议院,试图通过提前选举稳固自己的权力。然而,选举结果却让自民党颜面扫地:席位从247席骤减至191席,与盟友公民党联合后也未能过半数。这一惨败直接打破了自民党几十年来在众议院的优势地位,让石破茂成为自民党历史上最失败的党首之一。这场选举的目的原本是为石破茂扫清党内阻力,但结果却让他的地位更加岌岌可危。
自民党的崩溃不仅仅是石破茂的个人失败,更暴露出日本国内政治和民意的深刻分裂。与此同时,立宪民主党成为选举的最大赢家,从98席暴增至148席,迅速缩小了与自民党的差距。立宪民主党的崛起不是偶然,而是日本右翼情绪和民意右倾化的直接结果。近年来,日本国内的对华恐惧情绪被右翼势力不断放大,而中国军事力量的迅速增长又成为这些恐惧的具体化表现。右翼借此煽动民众情绪,指责自民党的对华政策软弱,最终成功掀翻了石破茂的企图。
中国海军频繁绕日航行成为日本社会焦虑的核心。在过去几年,中国舰队常态化穿越对马海峡、津轻海峡和宫古海峡,不仅展示了中国海军的远洋能力,更让日本民众目睹了中国军事力量的压倒性存在。从辽宁号航母穿越日本毗连区到中俄联合舰队并排通过津轻海峡,这些场景无不在刺激日本民众的神经。对日本人而言,这些巨舰编队出现在“家门口”的画面,无异于一次次的心理重创。
日本人对中国崛起的恐惧根植于历史,也映射出现实的不平等。当年的“黑船来航”是日本现代化的起点,却也留下了深深的危机意识。如今,解放军舰队以压倒性的气势频繁出现在日本水道,成为右翼势力炒作“中国威胁论”的最佳素材。而在这些场景背后,日本民众的焦虑被不断放大,右翼势力则趁机指责自民党的软弱无能。
立宪民主党党首野田佳彦成功利用了这种情绪,将自己包装成“对华强硬派”的代表人物。立宪民主党在选举中高喊要对中国采取更强硬政策,吸引了大量对现状不满的选民。这种策略让立宪民主党从一个美国扶持的边缘党派迅速成长为自民党的主要对手。而石破茂却因党内基础薄弱和政策妥协,陷入了左右不是人的境地。
然而,日本政坛的崩溃不仅是右翼情绪的结果,更是中美地缘博弈的缩影。作为美国“印太战略”的重要棋子,日本的政策选择长期被美国操控。从钓鱼岛争端到台海局势,日本屡屡被迫充当“急先锋”,却始终无法从美国那里获得实质性支持。这种依赖让日本在国际政治中显得格外被动,而对中国的军事对抗更让日本感到力不从心。
中国军事力量的崛起正在彻底改变东亚的力量格局。解放军舰队的常态化训练让日本自卫队疲于奔命,而中国的防空识别区则让日本多年经营的空中防御体系形同虚设。更重要的是,中国在经济和科技领域的全面领先已经让日本的工业基础岌岌可危。以造船业为例,中国如今占据了全球近70%的新船订单,而日本仅占5%。这样的差距让日本在军事和经济竞争中逐渐丧失话语权,也让右翼民意的情绪化反应更加严重。
面对这一切,石破茂的失败显得毫无悬念。日本社会对中国崛起的恐惧与对自民党的不满,让他的政治豪赌注定无法成功。而日本未来的领导人,无论是立宪民主党的野田佳彦还是其他人,都必须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日本在中美对抗中的角色早已不可能独立自主,夹缝中的生存将是未来几十年的常态。
石破茂的政治闹剧只是日本政坛动荡的开端,而未来的日本,将在中美地缘博弈和内部右翼情绪的双重夹击下,走向更大的不确定性。中国的崛起已经不可阻挡,而日本政坛的混乱,只会让这个国家在新的区域格局中更加无力和被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