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烈士赵一曼的儿子因为生活困顿,再加上妻子患病无法医治,内心越来越烦躁。
干脆给毛主席写了一首诗。
但这首诗可并不是普通的文学作品,反而充满了讽刺和指责,态度十分激烈。
看完这封信后,毛泽东转头询问写信之人是谁。
得知是赵一曼的儿子后,毛主席只说了六个字,就将这件事揭了过去。
那么毛主席说的六个字是什么?赵一曼的儿子为何讽刺毛主席?
一、性格孤僻的教授
1955 年,陈掖贤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旋即投身于北京工业学校,担起教师之责。
自从工作以来,陈掖贤就一直本本分分地工作,从不偷奸耍滑。
没过多久,陈掖贤就受到了领导和学生们的欢迎,成为学校最认真的教师。
在普通人眼里,一位在高校任职的教师,应该是无忧无虑且充满希望的人生。
但陈掖贤却相反,他的身上总是充斥着一股忧伤。
据陈掖贤的同事和学生回忆,陈掖贤很少参加社会活动,也从不外出交友游玩。
与同事的接触也只局限于工作,没有更多的社交活动。
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读书和写诗。
在许多人眼中,陈掖贤的性格十分孤僻。
不过他们都不知道的是,陈掖贤是烈士的后代,而且一直都没能得知母亲牺牲的真实原因。
在陈掖贤记忆中,自己小时候经常随着母亲东奔西走。
不过陈掖贤并不觉得辛苦,只要能和母亲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事情。
至于自己的父亲,陈掖贤13岁之前都没见过,只知道在国外读书。
起初陈掖贤的生活十分危险,每天都要提防各种敌人。
直到前往中央苏区后,陈掖贤才过上了相对安定的生活。
可因为没有父亲的陪伴,母亲又忙着革命。
再加上生活的不稳定因素,使得陈掖贤不懂如何与人相处,也很少有玩伴。
从那时起,陈掖贤就养成了孤僻的性格,最喜欢的事就是读书。
直到有一天,陈掖贤的母亲强忍泪水与自己分别,随后便将自己交给同样在苏区工作的姑姑照顾。
从那之后,陈掖贤就没见过母亲。
唯一的慰藉,就是母亲寄回来的信。
而陈掖贤也在大伯陈岳云家中安定下来,像正常孩子一样去上学、生活。
只可惜陈掖贤还是等不到母亲回来了,只得到母亲牺牲的消息。
至于在哪牺牲,又为什么会牺牲,谁都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
失去了母亲后,陈掖贤的内心便彻底失去了依靠,性格变得更加孤僻。
直到1957年,陈掖贤才终于知道自己母亲的牺牲经过。
二、烈士的儿子
1942年,13岁的陈掖贤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父亲陈达邦。
原来随着国际战争的变化,陈达邦被派到法国工作,局势稳定才得以回国。
原本以为父亲能像母亲那样,给予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
可令陈掖贤没想到的是,陈达邦后来又娶妻生子,有了自己的家庭。
而且父子二人长时间没有生活在一起,陈掖贤又比较孤僻,所以无法很好地沟通,很多时候都意见不合。
时间一长,陈掖贤也不喜欢去父亲那里。
唯一一致的,是陈掖贤父子俩都想知道母亲的消息。
可陈掖贤只知道母亲叫李淑宁,后来改名叫做李一超。
可从事革命工作的人,经常更换姓名,谁也不知道母亲牺牲时用的名字是什么,也就无从考证母亲的牺牲经过。
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
1950年,一部名为《赵一曼》的电影上映,让大家了解到赵一曼烈士伟大的革命精神。
陈掖贤看到剧中的赵一曼,内心十分悲伤,也想到了自己的母亲。
可令陈掖贤没想到的是,此时的他看到的不仅仅是烈士的一生,更是母亲悲壮而又短暂的一生。
陈掖贤的母亲抵达东北后,为自己取的名字就叫做赵一曼。
在东北沦陷区里,赵一曼高举抗日大旗,与战友们奔走在抗战一线。
最终被日军逮捕,经受了严刑拷打也不屈服,于31岁壮烈牺牲。
可因为时局动荡,赵一曼的事迹无法传递给她的家人,甚至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赵一曼的原名是什么。
唯一留下来的,就是赵一曼给儿子宁儿(陈掖贤的小名)的那封绝笔信。
1957年,经过组织上的核查,终于确定了赵一曼的身份,并派人通知了陈掖贤父子。
二人一同来到东北的赵一曼纪念馆,找到母亲留下的绝笔信,并将其抄录下来。
这一刻,陈掖贤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内心,失声痛哭起来,仿佛将所有委屈和思念,都藏匿在哭声之中。
但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命运并没有善待赵一曼烈士唯一的儿子。
三、讽刺毛主席,抑郁而终
1957年,陈掖贤得知母亲消息后,与自己的学生张友莲步入婚姻殿堂,并生下了一个女儿。
可惜二人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经常因为金钱而争吵。
陈掖贤的女儿
尤其是陈掖贤并不懂得理财,每次发工资就买些好吃的食物。
等到下半个月钱不够时,就买些便宜的食物,有时甚至需要借钱度日。
原本能够解决温饱的工资,经常捉襟见肘。
妻子经常劝陈掖贤领取赵一曼的抚恤金,可陈掖贤认为那是母亲用命换来的,说什么都不要。
1959年,二人结束了婚姻,陈掖贤的日子更加孤独。
到了1960年,陈掖贤生活更加艰难,父亲陈达邦也突然遭难。
内心痛苦无法排解之下,陈掖贤最终提笔给毛主席写了一首诗,内容充满讽刺与指责。
看完诗的内容,又知道是陈掖贤所写,毛主席感叹一句:
“是个可怜孩子。”
随后将诗放在一边,不再追究陈掖贤的行为。
1969年,北京工业学校解散,陈掖贤失去教师工作,被安排到供销科。
但心情却更加郁闷,经常一个人唉声叹气。
1982年,陈掖贤再也无法排解心中的郁闷,最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作为赵一曼的儿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注定陈掖贤的童年充满坎坷。
再加上身处于那个特殊的年代,陈掖贤的命运与国家发展紧紧相连。
母亲为了中国舍弃了小家,却间接造成儿子身上的悲剧。
或许那个年代中,许多烈士的子女都与陈掖贤一样充满悲剧,只不过被掩埋在历史长河之中。
如果赵一曼一直陪伴儿子,或许陈掖贤会有一个不一样的结局吧。
对于陈掖贤的一生,你有什么看法呢?
参考资料:
1、赵一曼:白山黑水民族魂——《共产党员》2023年第4期44-45,共2页
2、中国军网 《今天,从一封绝笔信说起……》
3、中国新闻网 《赵一曼遗产仅一封信 遗憾未对儿子尽到教育责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