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出了个轰动一时的通知,七年后再出一个,又上了热搜。
2017年5月,重庆市教委发布了一项重磅规定,严禁将奥数成绩作为“小升初”的入学条件。当时,这条消息在朋友圈引发了轩然大波,家长们议论纷纷。然而,时隔七年,就在2024年11月再次发布了几乎相同的规定。
而类似这样的情况,在各个地方几乎都可以发现。
这不禁让人深思:为什么同样的规定要反复强调?为什么奥数一禁再禁却依然还是屡禁不止?
2017年5月28日,重庆市教委发布了一份《关于严禁将奥数成绩作为小升初入学条件的通知》,明确规定:
- 严禁将奥数成绩作为“小升初”招生依据:严禁将奥数等各种竞赛成绩、奖励、证书作为“小升初”入学依据。
- 严禁利用培训机构进行“小升初”招生:禁止举办奥数竞赛等各类培训班,禁止公办学校教师参与有关培训班活动。
- 严禁“小升初”择优分班:不准招收推优生、保送生、特长生,不准举办特长班、重点班、实验班、课改班、快慢班、小班等。
2024年的规定:11月25日,重庆市教委组织中心城区招生工作专题会议,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小升初”招生行为的通知》,重申并强化了类似规定:
- 严禁提前招生。不得以实验班特色班变相掐尖。
- 严禁考试招生:不得以竞赛、学科 成绩、奖励作为招生依据。
- 严禁勾连招生:从重查处和培训机构勾连招生。
规定还是获得了众多家长的一致肯定:
“终于解脱了!”这是不少家长的第一反应。张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女儿今年上四年级,已经学了两年奥数。“每天晚上都要刷题,周末还要去培训班,孩子累得不行。现在好了,再也不用逼孩子学这些了。”张先生如释重负地说。
但也有一些家长表示担忧。李女士的儿子正在读五年级,她认为奥数对孩子有好处。“虽然现在小升初不让看奥数成绩,但奥数对孩子的思维训练和逻辑能力提升有很大帮助。将来中考、高考,这些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李女士坚定地说。
政策出台七年,反思何在?为何监管难彻底?
一方面是校外培训机构层出不穷,换名升级钻政策漏洞;另一方面,部分学校仍默许竞赛成绩“暗中加分”。禁令虽出,但实际执行效果参差不齐。
“减负”初衷是否变味?禁奥数后,家长反而转向英语、编程等新兴培训领域,培训行业并未因政策萎缩,教育焦虑也未真正缓解。社会上“唯竞赛论”的思维依然根深蒂固,甚至有些培训机构换个名头继续变相推广奥数。
谁是推动“内卷”的主因?教育资源不均、优质学校稀缺,导致家长不惜代价为孩子争取“一线机会”。政策能治标,但社会观念难治本。
一刀切是良策吗?
有人认为,禁止奥数切断了“天才孩子”脱颖而出的渠道,可能抑制了一部分数学特长生的成长空间。也有人质疑,过度培训的奥数已经异化成“刷题竞赛”,只剩下负担与内卷。
七年之痒,何以破局?
从2017到2024,如果深究的话,我们还能追溯到更早,禁奥数政策却屡禁不止,反映了政策落地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博弈。真正的破局之道,或许在于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减少家长焦虑,而非单纯出台禁令。问题仍需深思,但至少,这场关于“教育公平”的争论将继续推动社会进步。
热门跟贴